广陵,扬州的古称。
今天的扬州依然很美。美在二十四桥明月夜,美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明月的高蹈绝俗,一扫饮酒、弹唱、声伎之尘欢,不高卑见色,有沟渠望星。
“京口瓜洲一水间”的瓜洲古渡,是扬州历史上的名胜,交汇大运河和长江的远水悠悠。《南史》曰:“江右称潘陆,江左称颜谢。”北地南貌的扬州,得地理形胜及山川便利。携北岸潘岳、陆机,挽南岸颜延之、谢灵运,文魁相偕,一时星辰。高僧鉴真从这里启航东渡,杜十娘在这里怒沉百宝箱。
曾经的扬州无比辉煌。历史上的“扬一益二”之说,那是名副其实的。未来经不起预测,过往却耐得住回溯。今天说说广陵曲,说说广陵潮,这是今人不见旧时月的千古传说。
《广陵散》,著名十大古琴曲,因魏晋琴家嵇康善弹此曲著称。公元263年,嵇康为司马昭所害。临刑前,他叹惋:《广陵散》于今绝矣!
《广陵散》全曲“纷披灿烂,戈矛纵横”,贯注了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古人叹曰:“嵇生之为是曲也,其当晋魏之际乎!”此曲音主商,商为秋声,天将摇落肃杀。其晋乘金运,商为金声,此所以魏将被晋取代。
司马懿受魏明帝顾托后裔,臣夺君之义,司马氏将篡也。当时,王陵等四人相继为扬州都督,有匡复魏室之谋,皆为司马懿父子所杀。扬州故广陵之地,有言散败于广陵之意,或曰魏散之自广陵始。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所谓止息者,晋虽暴兴,终止息于此也。这个古琴曲是有典故支撑的,它脱胎于《聂政刺韩王曲》。为报韩王杀父之仇,聂政“漆身为厉”“吞炭成哑”,习武练琴,易容埋名,以琴师入宫,为韩王演奏。终从琴匣抽出利刃,刺死韩王。此曲有激昂之调无磅礴之势,排弦扫拨之间,多有茕茕孑立、踽踽独行的或悲或泣。这就颇为犯忌了,据说后世君王不愿听闻,它暗藏僭越之声。《太平广记》载,此曲乃一幽灵传予嵇康,并约定,此曲不得教人。曲随人去,《广陵散》终于散去。
千年前的扬州还有个著名的广陵观潮。今人只晓得有钱塘观潮,哪知还有广陵观潮?
其实,扬州、镇江的广陵潮比今天的钱塘潮更加波澜壮阔。只是由于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广陵潮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末已消逝了。
广陵观潮也是在中秋时节。南朝乐府民歌唱道:“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
两千年前的扬州“襟江带海”,位于长江和东海的交汇口。长江入海处也是一个大喇叭形状,海潮上溯到此遭遇江岸“漏斗”收束,形成涛涌雪浪,声势骇壮。后因泥沙淤积,入海口不断东移,扬州逐渐成了一座沿江内陆城市。
魏晋隋唐,曲终人散,潮息绝响。一个人文之胜,销声匿迹;一个自然之景,偃旗息鼓。扬州的天籁之魂,一失广陵散,不堪拜伏;二失广陵潮,辞不朝觐。从此,再难引清流于前,更无振芳尘于后。
我感觉扬州是一座地北面南的城市。瘦西湖的一个“瘦”字,少了点春绿,多了些秋霜。既吐锋露锐,又藏蕙掩兰,使人不免有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之念。
广陵曲散了,扬州仍在。广陵潮绝了,瓜洲古渡仍在。以扬州的性情,应该产生不了《广陵散》的。扬州应该什么样?我不禁想到袁子才的一句诗:“平日风骨嶙嶒甚,每到低头总为卿。”向北,不失金戈铁马之剑气;面南,总有那一低头的妩媚。(俞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