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美文斋第285期】魏新怀:过 河

旅游 甘泉县融媒体中心 2022-08-05 21:30

原标题:【甘泉美文斋第285期】魏新怀:过 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1120210011

四季变幻,五彩斑斓的洛河,飘带般妖娆于家乡的崇山峻岭间,千百年来,两岸淤积的肥沃泥土,渐变成万顷良田,父老乡亲们沿河逐田而居,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挥洒汗水,辛勤耕耘,收获希望,让这里承载了“天下洛河富甘泉”的美誉!“十年九收”、“见苗收一半”的俗语,使这里成为北边干旱地区人们的神往之处。然而,当人们荷锄立于洛河岸边,要涉深水到对岸去耕作田地时,又常常为越过这道天然屏障而皱眉叹息,过河,成为过去两岸人最为愁肠的一件事情。

六岁那年正月,趁河水尚未解冻,奶奶拖着我,步行去桥镇下边洛河对岸的山神庙坪坐娘家,河的东岸背阴,冰尚结实,但西面向阳,边沿已开始消融泛黄,可能因没有经验,小脚奶奶和我都陷进了西岸的破冰水里,虽不深,却湿透了鞋子和裤腿,这是儿时最初识得的洛河。随着天气日渐回暖,冰封一冬的洛河,悄然渐次解冻,河水由黄及青,又开始欢快的奔腾着,节气也由惊蛰及至清明,两岸的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春耕,送肥、翻地、播种,只要在对岸有地的村庄,几乎都要把扎几对木马扎,两个并立的马扎间担上短椽,间隔较远的每两对马扎中间,再担上两三根长椽的小木桥先后搭起来。在洛河上搭木桥也非易事,每年搭两次,春耕前和秋收前各搭一次,桥的位置基本固定在同一河段,这些位置一般是先辈们久已探摸出的古渡口,河床坚硬平坦,易于马扎立足站稳。搭桥时,村里选派的都是扛硬劳力,提前从山里砍回长白杨椽,在铁丝尚未大量使用之前,用榆树枝拧成的榆腰或麻绳,根据河段宽窄,绑成六队或八队马扎,或是细做成套榫卯的四方矩形马扎,花一上午功夫,几个人下河置稳马扎,横担上短椽,另外几个人随后再担上连接马扎间的长椽,简易小木桥就搭成了。有条件的在长椽上铺一层树梢,再覆层土或铺上薄石片,走上去比较稳当舒坦,没铺土石的,便较难行走,必须小心些,不时有从木桥上晕水后掉河里的。春耕和初锄忙完后,汛期就快到了,凭经验便把木桥及时拆除,有时汛期提前,只能眼睁睁看着木桥被洪水冲走,秋季搭桥时,只好重新砍椽,重扎马扎了!汛期结束,秋收时间即将到来,小木桥便又重新矗立在河面上,待庄稼全部收完运回,流凌前又被拆除了,进入冬季,便可以踏着冰滩到对岸。那时候,汛期渡河是最难也是最危险的,为了多锄几遍庄稼,小木桥拆除后,水小时节,只能一大早涉水到对岸劳作,受通讯限制,当渐涨的浑泥糊河水漫灌河道,滚滚而下,锄地的人一时无法返回对岸,吃饭就成了问题,有个别水性好的,游过洪水去送饭,场面却十分惊险,常常令人捏把汗,没人送饭的,只能投奔附近的亲戚,等洪水退小后再返回,我曾随父亲投奔到二姑家住过一宿。而令我终身难忘的一幕,是大学毕业回来,在第二学期的春季,当班主任的我应学生所求,带七十多个初二孩子踏青春游,选择去就近的美水泉遗址,需要跨洛河上的小木桥,胆子大经常走的学生蹦跳着过去了,胆子小怕水的只能趴着光溜溜的椽子过,把孩子们的安全完全忽略了,虽然侥幸来回没有发生什么,但事后每每回想,仍心有余悸,纠结不已

洛河,我的母亲河!一年四季淘淘不息,滋润着山川大地,两岸丰腴肥沃的良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洛河儿女。然而,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沿河而居的人们,除寒冷的冬季外,经常因涉水劳作、运送物资、走亲访友而纠结于隔岸相望的窘境,许多人甚至因涉水渡河丢失了性命,过河,并不像歌曲《过河》里演绎得那样浪漫轻松。但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今天,洛河上下再也难以觅得小木桥孤单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宽阔笔直的跨河大桥或公路连接桥,以及联村过水桥,仅在甘泉境内就有八座跨河大桥、三座连接桥、二十三座过水桥,真可谓昔日的天堑,今已成通途,搭小木桥过河,早已成为历史,常驻在了长者的记忆里。

且看今日之洛河两岸,公路铁路高速路路网相连,跨河大桥连接桥过水桥条条坦途,跨河行走安全便捷,物资输送四季畅通,沿岸人的幸福感也正在节节攀升。

总 顾 问:马 洁

文学顾问:魏新怀 刘虎林 刘玉东

主 编:高延平

副 主 编:张湛武 吴生斌

执行主编:李绥宁

解说编辑:杨延萍 陈 军

播 读:陈 军

图文编辑:白延香

END

监制|高延平

责任编辑|陈军 杨延萍 张波

编 辑|刘强 崔春娥 白延香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