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频繁上演“人猴大战”,猴王被击毙,为何猴子会攻击游客?

旅游 以管窥豹 2022-08-05 18:29

原标题:峨眉山频繁上演“人猴大战”,猴王被击毙,为何猴子会攻击游客?

被击毙的猴王

峨眉山的猴子有多野?下至向游客讨要食物,上至插科打诨殴打游客。

请注意,最严重的情况的下猴群是真的会殴打游客,如果与猴群发生冲突,恰巧猴王也在,那么人猴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

峨眉山猴子袭击游客的事件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每到旅游旺季,我们总能听闻相关事件。

例如某人被峨眉山猴子袭击,背包物品被抢走,又或者是猴子与游客大打出手,还是为了食物。

最惨烈的恐怕要数儿童了,没有防御能力的他们一旦遭受猴子袭击,一般下场都会比较惨痛

从游客手中拿走食物的幼猴

另外也曾有女性游客在峨眉山观光时遭到猴群袭击,慌乱之中该女子不幸失足掉落至山崖。

而猴王作为猴群的主要管理者,如此混乱的猴群自然需要讨一个说法,最终警察决定将猴王击毙

猴王被击毙后,猴群也纷纷四处逃窜。

尽管大家都明白,一段时间后,还会有新的猴王出现。

但对于新猴王来讲,或许它们也会明白如果再袭击人,下一个被击毙的可能就是自己了。

猴群中的两个猴王

峨眉山的猴子主要为藏酋猴,也被称作西藏猕猴,峨眉山一带的猕猴被称作峨眉灵猴,并且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该猕猴在灵长类猴科动物中算体型比较大的了,成年雄性可以长至58~71厘米,体重最大在20千克左右。

雌性体型相对较小,最长能长至65厘米,体重在6~12千克。

藏酋猴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在于,它们周身长有棕色且厚长的毛发,但面部没有太多毛发。

刚出生的幼猴毛发呈银黑色,2岁左右便会逐渐转为棕色。

另外,雌猴的脸部为肉色,眼围为白色。

而雌猴的面部带有红色,眼部周围为粉红色,因此想要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还是比较简单的。

与其他大部分灵长类动物类似,藏酋猴的交配方式为一雄多雌的制度,并且交配季节多发生在秋季。

雌猴的妊娠期大约在6~7个月,一胎通常为一只幼猴,并且全程为雌猴抚养。

西藏酋猴(雌性)

猕猴作为一种群居生物,在猴群中也同样会有等级制度,并通过交配权和猴群管理权中体现。

每个藏酋猴的猴群数量大约由10~30只猕猴组成,并且通常不会只有一个猴王,至少有2只猴王会在猴群中出现

要想成为猴王十分的简单,同时也十分的粗暴。

雄性猕猴之间只需要通过打架这种方式,便能获得猴王的地位。

成为猴王后,猴王以下的猴子都会听从猴王的指挥,群体之间的等级地位鲜明。

漫步在梯道的猴群

猴群是如何出现的

对于猴群来讲,猴子之间的决策以及活动都受到猴王的影响,并且猴王的行为模式以及大脑运作在物理层面有着明显区分。

科学家研究发现,占主导地位的动物的特定大脑区域网络空间会更大,而下属动物的其他区域会更大。

相关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包括人类的大脑,可以在等级制度的任一端专门服务于生命。

包括猕猴在内的许多灵长类动物群体生活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支配等级中的位置会影响食物和配偶的获取,并且是健康和生殖成功的预测指标。

等级制度体现在猴群中

另外它还与行为的个体差异有关,比如猴群中更具统治力的猕猴会做出更多亲社会的选择,并且更有可能做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选择,而不仅仅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回报。

为了研究大脑杏仁核在灵长类动物中的支配地位方面出现的长期差异,以及灵长类优势的神经相关性

科学家通过圈养25只猕猴自发出现的社会支配地位,以及大脑灰质的差异和大脑区域之间活动的自发耦合。

猴群中的大脑发育状态

实验数据经过核磁共振成像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猴子的表现有所不同。

处于社会群体顶端的猴子中,大脑中的三个特定部分往往会更大,尤其是杏仁核、下丘脑和中缝核。

很明显,处于社会群体顶端的自然也只有猴王,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猴群的长期运作管理中,猴王的统治地位能够比其他动物更加长久。

这不仅仅表现在猴王的活动中,更加发达的大脑能够让它们在群体生活占据优势。

猴王的大脑状态

而其他猕猴,也就是下属猴子中,大脑的表现趋势则截然相反,不同区域的集群更大,基本都集中在纹状体内。

另外在猴群社会阶层的两端中,处于中间的猴子,相比之下它们的大脑区域活动会更加同步一些。

科学家认为这些区域构成了猴子大脑的回路,同时这些回路对于协商社交情况至关重要,它可以解释猴群之间的社交活动、情感活动以及某些学习行为。

中间层猴子的大脑发育

因此,实验从侧面说明,要想当上猴王不仅仅是身体强壮那么简单,聪明的脑袋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实验表明,在存在等级制度的动物中,应该会有一套特定的技能才能在群体中脱颖而出。

更高明的技能对大脑的这些区域提出了更高的神经要求,因此猴王在整个猴群中的表现尤为重要。

当然,实验只能说明猴群在创建过程中的表现,并不能说明弥猴们是否从一出生就有这种设定。

猴群之间的大脑对比

如何了解猴子的行为

所以从猕猴中的猴王发展来看,藏酋猴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与猴王有关。

而猴子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受到人类的影响,随着峨眉山对游客的开放程度越高,猴群也在猴王的带领下变得更具攻击性。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对于猴群来讲,自然生活在峨眉山的猴子此前很少遭受人类的干扰。

然而在相关旅游景点开放后,猴子的栖息地不同程度受到人类干扰。

尽管猴子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会四处逃窜,但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着猴子学习人类的行为。

比如游客挑衅投喂以及故意惹怒猴群,都会让整个猴群中发生变化。

并且在峨眉山的观光过程中,想必大家也一定会看见警示牌告知游客不要投喂猴子。

对于猴子来讲,这种行为实际上并不利于它们的发展。

早期由于景区管理不当,相当一部分猕猴学会了从人类手中讨要食物。

长期以往,这种行为在猴群的认知中,人类是一种比猴群更加低等的生物。

猴群中的争斗

因此从动物学习层面来看,猴群可不会认可人类的这种投喂行为,反而会将其当作一种弱小的表现

另外在野生猴群中,不少游客通常不能识别猴子的面部动作,从而引发猴子伤人事件。

尽管猕猴在面部表现中不及人类,但作为灵长类动物,猴子的面部表情也是信息表达的一种方式。

生态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猕猴嘴巴半张开,嘴唇微微突出,并带有咀嚼动作,包括舌头和嘴唇发出咔哒声和咂嘴,这是猕猴表示友好的特征。

猴子的面部表情变化

中性的面部表情则是闭着嘴部,以及放松的脸部。

但如果猕猴表现出一种看似微笑或者高兴的状态,比如咧开嘴部,发出急促类似笑声般的声音。

这可不能被理解为猕猴很高兴,其实这是猕猴表现愤怒的情绪。

但如果游客一旦误读了这种情绪表达,反而以同样的表情回馈,或者也表现出笑容的样子。

这对猕猴来讲是一种挑衅,尤其对猴王来讲,几乎没有下属猴子会跟猴王对着干。

所以大多数时候,游客在观赏峨眉山风景,顺路与猴子打交道的同时,这种情况会被忽略。

加之峨眉山猴群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人类投喂,一旦没有满足猴群的需求,猴子在猴王的带领下很可能便会变得急躁

此时要是再做出挑衅的行为,便自然而然地会成为猴子的攻击对象。

尽管峨眉山猴子野性十足,但作为动物来讲,如果能够了解它们的习性以及生活方式,同时避免成为猴群关注的焦点,那么相关事件自然也会减少。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