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因疫情防控暂停开放的普洱民族团结园恢复对外开放,著名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就矗立在园内,每天都有市民和游客前来瞻仰观光,重温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的铮铮誓言,接受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洗礼。
1951年元旦,从北京观礼归来的普洱各民族兄弟在宁洱歃血盟誓,刻石铭志,建立民族团结誓词碑。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人类民族史上唯一的丰碑”“新中国最早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物证”。
碑文上镌刻着的“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这铮铮誓言与“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精神和品质一脉相承。
“70多年前,各民族的代表在誓词之下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些签字代表,任何一个人拿出来说都是很有担当精神的,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为了边疆地区团结稳定舍生忘死。”宁洱县民族团结研究所所长吴卓嶧一直在做誓词碑精神研究。她特别讲述了其中一位建碑见证人李晓村的事迹,为了开展工作,李晓村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学会了多个民族的语言,和各族群众相处成了一家人。
走进位于宁洱县城的民族团结园,拾阶而上,碑亭之内,民族团结誓词碑巍巍矗立在广场正中央,誓词碑正面刻有民族团结誓词,以及签字代表的签名。在民族团结园内,还能看到建碑时举行佤族剽牛、歃血盟誓的场景雕塑,园内的石榴树果实结满枝头,吸引游客驻足拍照。再往前走就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馆内陈列着展示建碑历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背后的故事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我们正在培训更多园区讲解员,讲好普洱民族团结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和建碑历史。”吴卓嶧介绍,今后,研究所将重点围绕誓词碑碑史深入研究,她计划再去走访签字代表的后人,再收集、再整理、再挖掘,全方位展示宁洱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引领下,一心一意跟党走,团结实干建家园的生动实践,提高民族团结誓词碑影响力。
云报全媒体记者 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