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之所及之处,皆是青山绿水!
作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丽江2.0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景观类型,雪山草甸、高原山地、喀斯特地貌、热带河谷……应有尽有。
近年来,丽江林草系统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全面提升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以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修复和振兴乡村战略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提高林分质量的森林经营和国土绿化行动。
盛夏催新绿,植树正当时。
日前,云南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2022—2024年)》。提出用三年时间打造“绿美云南”,建成美丽中国新标杆、样板示范区。
8月3日,丽江市林业和草原局积极响应,组织开展“绿美云南”丽江林草在行动系列活动,联合永胜县林业和草原局、丽江市林业生态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林业生态扶贫(一期)PPP项目参建单位(企业),前往永胜县程海镇哨丫口林业生态扶贫(一期)PPP项目生态修复林地块,开展“绿美云南”植树活动,为程海面山大地再添新绿,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植树现场,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开诚,永胜县政府副县长李超等干部职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开启植树热潮。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200株凤凰木、小叶榕、清香树、黄连木被栽种在程海湖畔。新植的绿苗,沐浴着清风,焕发出勃勃生机。
将丽江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丽江现场办公会,对丽江未来发展的目标要求。
3年来,丽江林草系统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全面提升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将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修复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突破口,通过修复生态系统,治理水土流失,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大力开展提高林分质量的森林经营和国土绿化行动。
据了解,丽江市先后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国家造林补贴、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重点区域生态保护项目等人工造林,通过开展长江防护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等营林措施,已经完成营造林项目165.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6.04万亩、封山育林62.46万亩、森林经营57万亩。
每年雨季来临,全市组织开展义务植树。通过全民义务植树,植树总量达到了880万株。
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丽江的森林质量,减少水土流失18.4万吨,提高了全社会积极支持、参与和关注丽江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进了森林丽江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20年,丽江立足实际,探索科研创新与生态扶贫“双赢”机制。精准实施了丽江市林业生态扶贫(一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该项目作为全国第一个以生态扶贫为主题的PPP项目,总投资40.47亿元,计划建成国家储备林工程7.4万亩,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工程11.69万亩,生态修复工程2.75万亩,共计21.84万亩。
“绿美云南”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开启以来,丽江结合实际,积极推动,将生态扶贫融入到“绿美丽江”实际行动之中,加快丽江产业结构调整,巩固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为新时代林草事业发展,闯出一条科研创新与生态扶贫的“双赢”之路。
市林草部门因地制宜,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共同合作,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应性好、具备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长苞冷杉进行国储林造林。在造林区域的林间空地中,种植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和净化环境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的“玉丹1号”、园艺新品种“丽丹1号”,推动高寒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同时,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项目结合生态治贫、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通过土地流转、建设施工、运营管养三个环节,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组织当地农户参与造林抚育、林木管护等工作,投工投劳约629万个工日,年均可提供40万个工日,相当于每年安排约2000个农村劳动力就业,按每个工日150元计算,每年可为项目区群众提供劳务收入6000万元。“项目建设范围内有1.6万脱贫户,如加入项目建设中来,则每人每年产生劳务性收入约3750 元。”在推动项目建设过程中,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14.34万亩,建设期将产生土地租金收入6.68亿元,运营期将产生土地租金收入3.84 亿元,共10.52亿元,土地租金全部直接受益于当地农户。
目前,市林业生态扶贫(一期)项目,在推动绿美丽江建设过程中,有力带动了项目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等发展,真正实现“绿了山川、美了环境、富了村民”的既定目标,成为“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丽江拥有先天优势,地处长江上游,属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横断山脉区域,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富集,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高等植物,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和“生物物种基因库”。
优势背后,精心守护必不可少!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子孙后代,需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