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古渡新津,上连西藏下接长江,是岷江中游的水运枢纽和重要的物资聚集地。虽然新津的渡船早已消失,但是‘新津渡’连接各地经济的功能一直存在。”这是来自成都市新津区成外学校中学生们的研学报告,通过走访水务局、老码头等地,学生们“挖”出了新津古渡口风貌。
学生们在新津区水务局调研
8月6日,在新津区研学旅行业现场会上,这群中学生“行走皆学问,天地乃课堂”的研学收获得到分享。
探秘:新津得名“新的渡口”
城区码头多达五处
“新津自古以来也是川南的交通枢纽,无论是公文传递、车马往来,还是物资运输、军旅换防,都要在此渡河。岷江宽1.5千米-2.5千米,有时渡河还要涉水。若遇河水泛涨,则会波涛汹涌,滩险流急,每秒流量达四五千立方米以上。”来自该校九班3组的杨怡芸介绍,同学们的课题首先从“新津”之名而立。
通过走访和翻阅史料,同学们了解到,建安二十一年,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修觉山属于天社山一脉),循江通车道。路下很快形成一个新渡口,就是后来的皂里津,人们称其为新津——意为新的渡口。津,《说文解字》释为水渡,即渡口的意思。
五河汇流处的新津,是岷江中游正流的起点,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渡,是成都通往西藏和川南等地的交通要冲,是古代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成都至西藏、川南的物资流通,都要经过新津。纵横的河道,四通八达的水系,绵延千里的航运网道,把比邻的州县串联成一片。深得舟楫之便的新津,不知不觉演变成了岷江中游的水运枢纽和物资集散要地。通过资料比对,大家发现,新津旧时城区的码头多达五处,忙碌非凡。
古渡口风貌:千船竞发
大河奔流水运生
那么,古时忙碌的渡口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在珍贵的老照片中找到了答案。“通过文献资料法,我们收集了有关津渡的研究。随后我们到了看桥对比渡口的相同与异同点。老照片让我们见证了挟水而兴的时代渡口,见证了当时的繁荣与兴盛。”学生林羽馨竹表示。
新津渡口老照片 图由新津区提供
在研学报告中,老照片展示了民国时期新津拥有的船只居川西州县之冠,总吨位14000吨,有船200多只,可谓是“帆樯如林、浪扣船舷、倒影如画”。而数据显示,当时从新津渡运往各地的货物每年可达30万吨左右。比如往成都方向主要转运大米、木材、烧柴、石油等,往邛崃、大邑方向主要运送盐、棉花、棉纱等,往崇州方向主要运送花、棉纱等物。
而水路也很艰险,在民间流传着“走尽天下路,难过新津渡,过了新津渡,耽误十里路……”的说法。
新津渡口旧风貌 图由新津区提供
2008年11月,撤销了泗江渡口、新河口渡口、商隆渡口,新津全县境内已无渡口。过境新津的五河,每河上都有几座大桥,支流小桥不计其数。这些桥不仅为新津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更为过境新津的车辆行人提供便利。
这份扎实的研学报告,也得到了与会嘉宾的肯定。成都市新津区成外学校总校长王春容表示,游学活动可溯源于孔子,是当时中国古代学习的新方式。现代行走游学,可以让学生学会解决有挑战的问题,也可以让“实践育人”的理念真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