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1983年的福建晋江陈埭 中国鞋都的前身

旅游 看得见的历史 2022-08-17 17:00

原标题:老照片 1983年的福建晋江陈埭 中国鞋都的前身

在福建泉州湾南畔的晋东平原上,有一个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晋江陈埭。此地除了数万亩良田,一年三熟,故号称是晋江的粮仓。这里的水陆交通极为方便,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在这里安居乐业的华侨眷属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所以形成了社会上游资、闲房、闲人特别多的特点,具备了发展社队企业,搞活农村经济的优势条件。改革开放以后,有胆识、有魄力的陈埭公社党委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勇于尝试,发挥侨乡的优势,热情地鼓励侨属、社员集资合股办起各种小型、分散、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群众打开了一条通向劳动致富的光明大道,为促进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陈埭的房前屋后,建起了简陋的厂房,办起了工厂。

西滨大队的保健食品厂,是由二十余户侨属集资八万多元与公社联营办起来的。他们利用本地土产为原材料,加工生产蜂皇银耳、快餐紫菜、玫瑰茄、桂圆饮等,产品畅销国内外。投产仅仅七个月就傻鸟国家税收近五万元,上缴社队积累和管理费万余元,除了发放工资以外(工人的平均月工资为七十八元),净利润近四万元。图为该厂生产的部分产品。

桂林大队的抽纱厂。

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晋江开关厂。

晋江自古就有“海滨邹鲁”之称,社会上能工巧匠很多。坊脚大队的林家三兄弟就是陈埭一带有名的能人。他们心灵手巧,又肯刻苦钻研,有一手生产五金工艺的技术。可是,由于某些原因,他们曾几经挫折,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委屈。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他们在公社党委书记亲自上门动员下,毅然出啦办厂。经过短时间的筹备,三兄弟各自办起了家庭工厂,并且试制成功了浙江等地麻纺厂使用的日本麻纺花边机的喷丝头及其他零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他们的成功,触动了那些尚在犹豫、观望的人,1983年时全大队已经有五十多户生产机械配件,为全国纺织行业提供产品。大队企业的年产值突破了二百万元大关。

涵埭大队的登山鞋厂生产的鞋子,远销美国、法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和地区,为国家创造了不少外汇。

陈埭公社仅1983年就为国家外贸出口创造了三百多万的价值,上缴国家税收近三百万元。

近年来,随着制鞋业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安踏公司等一大批制鞋龙头企业,让陈埭成为了中国鞋都,这恐怕是当年谁也没有想到的。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