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郑州二七纪念馆订阅号)
百年郑州的前进步伐,
百年郑州的发展轨迹,
百年郑州的风物人情,
就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记忆。
作者:袁臣广
我和晚报有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6年我在高庙读高小,学校位于丘陵地区,每天都要翻一道大沟,路也是羊肠小道,弯弯曲曲,高高低低,要走七八里山路才能到校。距离学校不远的李园河村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水电站坐落在小山村,发电那天,十里八村的老百姓蜂拥着前去参观,场面十分壮观。郑州晚报派了记者去采访,在晚报上发表了文章和图片。没过几天,我们班上陈喜才同学,因为家住在李园河村,谈起水电站绘声绘色,从口袋里掏出十多张他的寸照给我们看,说:“这是郑州晚报记者给照的,不要钱!”大家争相传看,都很羡慕。后来才知道是晚报记者沙莎给他照的。
到了60年代,我和郑州许多在校学生一样,满怀豪情,应征入伍,到西北边陲当兵。部队是保密单位,眼前是茫茫戈壁,风起黄沙铺天盖地,对面看不见人,条件艰苦,生活单调。我十分想家,就用微薄的津贴订了一份郑州晚报,虽然报纸辗转到部队会晚几天,但能经常看到家乡的消息,也是一种慰藉,感到亲切和温暖。慢慢的,自己也利用闲暇时间学着写稿子,给郑州晚报投稿。有一次,一篇小文章竟在郑州晚报副刊上发表了,晚报上清清楚楚印着我的名字,那种欣喜、激动、高兴啊,无以言表。
“文革”结束,晚报复刊,我仍是晚报的忠实读者。此时的我,复员回到郑州,在工厂工作,还成了郑州晚报的义务通讯员,参加过晚报的培训班。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勤学习,多练笔,写稿子投给晚报。这些文章有新闻报道、言论、随笔、小说等。其中1981年在晚报上发表的小小说《错过一个好机会》受到好评,被评为郑州晚报当年的优秀小说,获得一等奖。
改版后的郑州晚报,内容丰富,编排新颖,紧跟时代,每天送报到家,厚厚的一大摞,好事喜事连连,令人目不暇接。郑州作为八大古都之一,晚报如果能辟出专栏,把郑州的古都元素、历史典故、文艺作品加以宣传挖掘,那必然锦上添花,更显晚报特色。
官方网站www.zz27.com.cn
关注我们
出品人:张江山
监 制:邓学青 于皓洋
策 划:庞倩华 刘博
编 辑:苏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