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季振同烈士旧居到泊头华北局城工部;从青县铁路给水所旧址到东光县连镇炮楼……如今,众多大运河沿岸的红色资源正成为人们重温红色记忆、感受激情岁月的体验地——
“红色路标”自带“红色流量”
8月1日,在季振同烈士旧居,许多自发到访的沧县市民展开一系列红色教育学习活动,他们倾听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追寻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
“通过近距离地接触历史、对话历史,大家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对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伟大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负责现场讲解的沧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莹告诉记者,季振同烈士旧居在原来破损基础上进行的修缮,历时3个月,2021年11月1日举行揭牌仪式,至今已经接待各地各界学习参观上万人次。
如今,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层层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渐渐成为热点,大运河沿岸的革命旧址就像一个个红色路标,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在运河两岸有许多‘红色文化’遗存和记忆,从北往南,青县、泊头、东光、吴桥,都有红色文化亮点,有些红色平台已经重新打造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多年来一直坚持红色文化研究的泊头市文化学者陈金升感慨道。
“其中,泊头华北局城工部经过重新装修、布展,重新开馆,迎来了大批参观者,接受红色文化教育。2021年5月21日,这里正式成为沧州市、泊头市青少年教育基地,成为青少年弘扬红色文化、致敬革命英雄的最好去处之一。”
在大运河两岸,像季振同烈士旧居、泊头华北局城工部这样的“红色路标”俯拾即是。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沧州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历程,展现了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蕴含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构成了沧州千年运河文脉的底色和不可磨灭的红色历史记忆。
运河文化凸显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早已融入千年大运河的肌理,那些隐藏在绿水清波间的红色故事,始终充盈着沧州人的志气、骨气和豪情。
“百年以来,英雄的沧州儿女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尤其是在运河两岸,涌现出了不少红色名人和革命英雄:有介绍周恩来入党的张申府、刘清扬;有周恩来、朱德介绍入党的宁都起义领导者季振同;有张隐韬、赵博生、邸一馨、刘格平……”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刘增祥建议,红色文化蕴含民族精神,是一个地方得天独厚的珍贵资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应凸显大运河承载的红色文化。
“泊头沿运河一线的红色故事很多,其中有刘格平在直隶泊镇第九师范(今沧州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建立党支部,领导学潮、工人罢工,在周边各县建立党组织,驱逐贪官等;还有受到朱德总司令及冀中军区司令部嘉奖的齐桥镇小炉村‘白庙战斗’;紧靠运河的南三里村事件引发的解放泊镇;华北局城工部迁移到泊镇,为平津战役做工作等。”陈金升说起红色典故如数家珍。
大运河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大运河蕴藏了无数感人事迹,流淌着革命烈士的鲜血,红色典故早已镌刻在每一位沧州人心中。因此,深度挖掘大运河文化中红色基因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能够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传承红色基因,从而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城市发展攻坚克难、创新创造的强劲动力,具有更深的现实意义。
连点成线讲好运河红色故事
当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火如荼,运河红色文化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指引着沧州人不断开拓进取、追求卓越。
“从大运河全域来看,红色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带之间的关联性有待加强,也尚未形成连点成线的效应。”谈及大运河的红色文化建设,刘增祥认为:“可以把运河沿线的红色记忆、红色文化连成线、串成链。另外,沧州第一个、第二个党支部及其他党支部,也可考虑在原址重建;大运河畔有很多无名烈士,烈士陵园可建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收集安放烈士遗骨,介绍他们的事迹,让人瞻仰缅怀。”
“目前我们计划在小型战斗场地、烈士牺牲地、惨案发生地、战时重要机关所在地,推动建设一批小型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墙。另外,推动冀中区纪念馆、青沧战役纪念馆等一批纪念馆建设提升。”采访中,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时,为了讲好大运河红色故事,我们率先尝试,推出红色资源主题活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内涵。围绕英烈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成就等主题,重点推出红色文化主题展览。比如,南皮县文化展览中心举办了以冀鲁边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为主题的精品展览;沧县旧州与铁狮子文化展馆举办了‘峥嵘岁月——沧县红色文化展’。”
连点成线讲好运河红色故事的期盼需久久为功、持久发力。日前,我市印发了《关于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红色产品类型,全面提升红色旅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运营和监管能力,将红色旅游打造成全市旅游产业提档升级重要引擎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相信在将来,伴着大运河文化的关注度不断升温,红色文化也将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刘 伟
通讯员:金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