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火了,一句极为低沉的男音用着非常撩人的语气说道:“这里是缅甸北部,我生长的地方。”配上一些童话故事中的画面,很容易让人对缅甸这个地方产生向往之情。
可缅甸并不是你想象般的那样美好,充斥着诈骗和杀猪盘,奉劝大家别有事没事地跑去缅甸“淘金”。这缅甸呢,就挨着中国,要不是那条短视频火了,估计不少朋友都不知道缅甸是个啥地方,网上有这么一句话评价缅甸:“这是一个看不到前途的无解国家。”
我们看着地图,这好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国家,可实际上呢,这个国家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有点类似于我国一百多年前军阀混战的场景。
特别是国家的边缘地带,隐藏着很多割据性的武装,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的特性,这些武装长期以来打来打去,也看不到什么时候能结束,外界对他们的看法也褒贬不一。
而中缅的边界,也足以能让人大吃一惊。有这么一个横跨两国的寨子,一边是中国,另一边则是缅甸,在中国这边,我们把这个寨子叫做银井寨;在缅甸那边,他们把这个寨子叫做芒秀寨。
这已经够神奇的了,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还有个更神奇的东西,叫做“一院两国”。
一块84号界碑,一个院子两个国家,吃饭在中国,睡觉在缅甸。
所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如此景象,也是有趣。
一个院子内的两个国家
在瑞丽的一位傣族农民项补家中,有一个神奇的界碑,估计这个农民在之前做梦都没有想到,作为国与国的边界线,这座界碑竟然修到了自己的家中。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竟然能把界碑修到别人家里?
按照我们此前的印象,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界碑大多是十分分明和庄重的,要么以大山大河作为屏障,要么以专门的分割线作为依托。可中国和缅甸之间,家中的界碑着实是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早在1960年的时候,中国和缅甸之间就在商榷边界线的事情了,在边界尚未最终确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地图只是一个大概,再说小小的边界线表现在地图上其实并不明显。
在地图上看,国与国之间好像有某个巨大的屏障作为阻拦,实际上呢,走到地图上的这个点,发现好像根本看不到边界线的模样。
中缅在商榷之后,选择了一个点,于是当修葺界碑的工作人员到来的时候,也被深深地震惊了,原本定好的边界线,竟然在一道河里。
河中的水流也比较湍急,想要在这里修个界碑,实在是过于艰难,不是没想过,而是技术方面实在是不允许,这要搞起来,可是个大工程。中国这方面都修不了,更别提缅甸了,里,鉴于两个国家的关系还算过得去,那就接着商量该怎么办。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经过商议后得出了一项新的结果:要不就各退一步,再立一块碑。
于是项补家的院子中间的芒果树下,就这么立上了一块界碑,这也就是不少游客希望打卡拍照的84号界碑。这就造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现象,由于这个界碑的分割,搞得他家的厨房和卫生间在中国的境内,而家里的卧室和客厅则跑去了缅甸。
严格意义来说,他每天吃饭和上厕所的时候要在中国进行,而一旦要休息看电视或者睡觉的时候,那么人就已经在缅甸了。
这些年,随着信息传播业越来越发达,这也造就了84号界碑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不少中国游客都专门跑去参观,想一睹这神奇的景象。
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德宏公安的边防支队还专门在这里立了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亲爱的游客,你们好,请自觉遵守边防管理规定,不要非法出入境,不要越界拍照,不要出境参与赌博,以免给您带来不便。
看来,缅甸对于人的诱惑还确实挺大的,只不过大家不要一不小心就犯错了。
如今,经过了很多年的沧桑岁月,这块界碑依旧能够看出上面写有“中国1960”的字样,在另一边,则是一行缅文。曾经,这片土地上有一段比较动荡的历史,也有无数为了人民而奉献出生命的英雄们。
看着游客们拍的照,这座久负盛名的院子还确实有独特的一处。
红色的小洋楼上面洋溢着傣族人民的异域气息,也感觉增添了一股缅甸的元素,细心观察,偶尔也能看到爬山虎在这里“漫游”,小狗在中国和缅甸之间来回穿梭,隔壁缅甸人家的母鸡也会来到中国下蛋,这幅场景真的是其乐融融。
这么多年过去了,项补早已适应了这种生活,当地人也渐渐习惯了游客络绎不绝的场景,反而能为此地增加一些收入。
这里的民风依旧十分淳朴,经常到了夜晚也不会关门,大家早已在这片土地上融为了一家人,无论国家与国家间的形势如何变幻,这里的人们早已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
若来到这里旅游,还能看到一座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堂,它也见证了人们之间的友谊,泼水节是这里一年一度的盛典,也能经常看到缅甸的佛事活动,传统与现代的魅力在这里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
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缅甸的小朋友经常会被送到中国境内来读书。
因为银井村在中国的境内,所以基础教育更加优质,比缅甸高出不少,两边的村民也很熟悉,就会有对方把孩子送到这边的现象,这一个个“小留学生”,更能为文化之间的交流打下厚实的基础。
在这边出入境真的就感觉是迈个腿这么简单,也能看到缅甸的小朋友们挎着书包骑着单车来到银井小学上学。
当然,他们这种做法是符合相关规定的,这里的小朋友都有《出入境有限候检卡》,生活在寨子里的人大多都能够来回穿行,经过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后,小朋友们又会骑着自己心爱的小单车回缅甸吃饭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经过几十年的推进,这些古老的村落也知道了经济生活能够带给自己的意义,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银井和芒秀都推动了自己的旅游业开发,边防线上的资源多多少少都有些匮乏,而发展旅游业或许就是一条最方便的商业化道路。
由于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中缅文化在这里浑然一体,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特色。
让游客们争相感受的,还有一座大大的秋千,这秋千也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做“一秋荡两国”,被印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人们只要坐上去轻轻一荡,前面就是缅甸,后面就是中国,整体感觉相当的舒服。
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村民的爽朗,中缅人民在这里的团结,甚至超乎了大家的想象,对于他们来说,不同的国家在相同的土地上并没有那么多争端,有的,真的只是相互的扶持。
黝黑的肌肤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是如何与这一片土地相依为命,如果有幸来到此地旅游,便能更加感受到,安之若素地行走在世间,又是一种别样的风味。
中国与缅甸的前世今生
如果单从这俩寨子来看,中国和缅甸的人民关系好像相当的不错,而事实上,这俩国家之间的关系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曲折。但是出发的角度并不相同,银井的中缅居民可谓是世交,大家的关系已经沿袭了上百年,而各自背后的国家,却有相当大的曲折。
如果把目光往远处看,古代的缅甸可以算是中原王朝朝贡体系中的一员,一千多年中,中原政权也在不断地更替,和这个缅甸之间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一直到19世纪,英国人开着大船来了,缅甸率先落难,没过几年,大清王朝的操作也相当下饭。
正是因为这个历史上的宗藩关系,导致中缅之间2100公里的边界一直都没有严格的界定,双方只是在固守彼此传统意义上的边界。
到了中国迎来了新生,事情马上就不一样了,蒋介石的残兵败将有不少跑去了云南地区,那解放军哪能让这些流寇白白跑路呢?所以一个在跑,另一个就追,结果这么一追就追出了国际问题,历史上把那次中缅冲突称为“黄果园事件”。
中国一直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为了避免这样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从1956年开始,双方就开始针对边界的事情开始谈判。
对于缅甸来说,国家本来就巴掌大小,万一没谈好,就会丧失很大一片的领土;对于中国来说,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该是我们的一块也不能少。
这一谈就是3年,终于在1960年的1月28日,双方签下来了《中缅边界条约》,缅甸把包括古浪和岗房地区在内的153平方公里土地交还给中国,而中国把南坎在内的220平方公里土地还给了缅甸。
出于实际的考虑,一骑线村寨没被边界线分割,按照传统习惯进行了定界。
也就是这样,一道线给划到了河里,河里修界碑着实有点劳民伤财,所以双方各退一步,把界碑修到了人家的院子里。
从划线这件事上,就能看出中国的大度。如果对于“前朝”的条约完全都不承认,那么边界的问题将会永远存在。
缅甸方面当然知道这些条约是从哪里来的,若从国力的角度考虑,那么缅甸方面根本没有什么资本来和我们谈条件,这个时候中国主动选择了友好协商的方式处理边界问题,这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吃亏的也不是新中国,而是旧中国,曾经因为国力衰退被割出去了土地,我们现在也没打算在腰板硬了之后完全收回来,互利互惠,这也是合理解决边界问题的一种良好方式,为解决历史边界遗留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子。
如今,缅甸的情况依旧是十分的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根本看不得缅甸的好,经常以“人权”为幌子随意干涉缅甸的内政。
由于缅甸内部本来就一直打来打去,很久都冷静不下来。西方国家再这么一折腾,让民盟和缅甸官方根本就没法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没有谈的可能性,那就势必会越来越乱。
中方的态度就比较负责了:不干涉缅甸内政,希望缅甸各方坐下来协商,恢复平静。
缅甸在吸引外资的政策上,有超过八成的资本都是来自于中方,如果外界对于缅甸有严厉的制裁,那么这些中国资本也会跟着倒霉。
再加上缅甸是中国的邻居,如果美国的意图能隔着这么远轻而易举地实现,那么周边的国家肯定都会更加害怕美国将加害于自己,这也不利于中国树立起大国威信。可是,其他地方得不到展现,中缅边境就能看出一二。
特别是银井村小项家的界碑附近,缅甸的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中国境内来上学,享受更好的教育条件,这就能看出,国家的影响力虽然没有掌控全局,但是却能在很多地方散发着光和热,看到中缅边境村民其乐融融的样子,也希望缅甸能够早日结束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