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下的慈悲莲社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女访客,与寻常游客不同,这名女子一不为上香,二不为礼佛。
之所以前往这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削发为尼。
对于寺庙而言,几乎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外人前来,想要出家为僧,这些人往往分为两类。
一类是生活中遭遇了某些打击,一时冲动,进而选择出家为僧,还有一类是因为生活不顺,想要逃避现实,才选择的出家,对于这两类人而言。
他们即使真的出了家,往往也坚持不了多久,耐不住僧人清贫的生活,就会灰溜溜地回去。
因此寺庙里的僧众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而是选择与她聊一聊,毕竟出家可是人生大事,希望她能够慎重考虑。
可是这一闲聊,僧众们不由得吃了一惊,眼前这名女子谈吐清晰有条理,没有任何“冲动”之说,她出家的原因十分特殊,既不是因为生活不顺,也不是遭受某种打击,而是为了“求道”。
这名女子本是清华大学哲学系一名学生,由于在哲学当中“寻找不到自己心中的答案”,才选择了皈依佛门。
在此之前,已经进行过认真考虑,因此特地请求慈悲莲社能够接纳自己。
看到女子如此虔诚,寺院的僧人,当然也在无话可说,最终,他们同意了女子的请求,长老亲自为其削发,取法号“智弘”。
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智宏法师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年入学清华大学的,在那个年代,能够考上大学,本就是一件稀罕事,更别说是这样全国顶尖的学府了。
能够从清华毕业,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都意味着光明的未来,为何她会选择“皈依佛门”这条路呢?
这个问题还要从智宏法师的人生经历聊起,智宏法师的前半生和那个年代无数学生一样,也就是正常的升学考试。
但转机发生在智宏法师上高中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年龄尚小的智宏法师,就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碍于学业繁重,无暇研究哲学,但是这种启蒙的思想,已经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智宏法师在青年时,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一直以来都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父母对于她的成绩也十分在意,都希望他能够在将来考个好大学,找到好工作。
高考成绩出榜以后,智宏法师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一时之间,成为了小镇人人羡慕的“名人”。
然而在选专业时,她却与父母发生了分歧,智宏法师选择的专业是哲学系,而在当时,父母更希望他能够选择理科专业,毕竟我们都知道有句老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哲学系”在当时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个像部机器不实用,前途狭窄的专业。
可是既然女儿有自己的规划和打算,父母也没有勉强,同意了智宏法师的选择。
虽然哲学系这个专业,看上去并不好就业,但毕竟智宏法师可是考上了清华大学的,无论怎么选,那也都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单凭这个名号,还愁将来找不到工作吗?
直至女儿入学之时,智宏法师的父母都在思考女儿未来的就业问题。
他们不知道的是,之所以选择哲学系,智宏法师的理由从来都不是什么就业,而是追求那个自己心中的答案。
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智宏法师十分用功,如果说以前的用功是为了考试的话,那么现在的用功可以说是完全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心中想要的那个答案。
哲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学科,当进行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发现这个学科从来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也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最复杂、最朦胧也最确定的问题。
一个哲学系学生想要思考这其中的答案,事实上并不难,几乎每一个哲学流派都能给出相应的解释,告诉求知者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追求内心的答案
人类哲学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已经足够广阔,可以给出任何人自己想要的解释,但是面对着这些从书本和老师的讲解中就能轻而易举找到的答案,智宏法师却并不满意。
这里有全中国最顶级的教授,也有最为顶尖的人才,但是无论如何,都回答不了智宏法师心中那个关于哲学的问题,这就使得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了痛苦之中。
如果单单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课业论文,智宏法师完全没有必要继续“深究”下去,但现在她所思考的是自己人生和未来的意义,这是一个他终身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于智宏法师的心境在此期间发生了何种变化,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她最终的选择是佛学,很多人都认为佛教只是封建迷信,但在佛学也是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
为何智宏法师会选择佛教,而不是其他,或许只能用所谓的佛缘来解释吧,在大学期间,智宏法师阅读了绝大多数佛学经典,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入,她也终于找到了心中那个答案。
四年以后,智宏法师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
在当时大学还是包分配的,摆在智宏法师面前的选择有很多,有高薪的企业单位,还有安稳的公务员职务,但是在智宏法师看来,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
在佛学的浸润之下,此时的她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
此时的智宏法师意识到自己或许只有进入佛门,才能找到自己内心当中最后的答案。抱着这样的想法,智宏法师向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出家为尼。
听到这个想法以后,智宏法师的父母十分惊讶,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女儿放弃一切,剃度出家。但无论父母如何苦心相劝,依旧不能动摇她的决定。
1995年,智宏法师不顾身边所有亲朋好友的反对,剪断三千烦恼丝,正式出家。
出家以后,智宏法师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分清贫,为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智宏法师还亲自在寺庙周围开荒种地,勉强维生。
日子虽然艰苦,但是对于智宏法师而言,这是自己最为向往的生活,在这里,她可以无拘无束地研习佛法,与天地万物为伴,追求心中的那个答案,一切都平静而又自然。
数年之间,收养二十六位孤儿
直到2001年的一个夜晚,一声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寺院的宁静。
那天夜里,智宏法师跟往常一样默读经书,突然听到了门外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女孩只有七岁左右。
起初她还以为是游客或者附近村民走丢的小孩,便拉着小女孩的手到寺庙里坐下。
可是她左等右等,始终等不来女孩子家长,智宏法师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存款,带着小女孩去医院做了检查。
果不其然,小女孩身患重疾,根据大夫判断,这种疾病根本无法治好,即使要治也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这时的智宏法师才意识到女孩是被抛弃了。
对于这个陌生的小女孩,智宏法师大可不必在意,可以转交给公安局或是儿童福利院,自然会有专人收养,但是智宏法师却并没有那样做,而是坚持选择收养了下来。
从那以后,智宏法师就开始对小姑娘进行精心照料,再加上几次治疗,居然真的奇迹般把小姑娘的病给治好了。等到女孩到了上学的年纪,他还自费送小女孩前去读书。
智宏法师对于小女孩视如己出,但是她也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小女孩的亲生父母,只可惜一找就是20年,也没有任何消息。
或许是知道了智宏法师为人善良,自打这件事情以后,每过几天,总会有人把小孩扔到寺庙门口,这些孩童大多身患重病,有些甚至远远超出智宏法师的抚养能力。
但智宏法师对此却没有任何抱怨,她细心照料每一个儿童,钱不够,她就一面募捐,一面在后山上开荒种地,种些蔬菜水果来卖钱。在这样的坚持之下,才勉强拉扯起了这二十来个孩子。
智宏法师收养的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只有三天,最大的有十一二岁,几乎每个孩子,她都给予应有的照顾和教育,送他们读书,管他们吃饭。
可是凭借着她那份微薄的收入,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养育起这么多张嘴的。但幸运的是,等到智宏法师的事迹传开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向他们施以援手,在社会各界人士和慈善组织的帮助之下,这些孩子才算有了稳定的着落。
谈及对于这些孩子未来的道路,智宏法师表示自己从来不愿意左右他们的选择,她从来不强求任何孩子加入佛门,也在经济条件允许之内,给孩子们买一些肉吃。
他表示,修行是个人的事,不应该强求,如果孩子们在长大以后有自己的打算,那么也会在经济条件允许之下,予以一定的支持。
如今,智宏法师的26个孩子。基本上全都长大成人,他们都认智宏法师,作为自己的母亲,步入社会以后,他们从事了各行各业。
但或许是受智宏法师的影响,其中有几个孩子选择到佛学院进行学习,最终回到智宏法师的身边陪伴她一起修行。
时至今日,智宏法师的收养孤儿的行为仍然在继续,他认为做善事并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修行的一部分。
智宏法师从来不求名利,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不少人都知道了智宏法师的事迹。
陆续也有好几波记者想要前往当地对其进行采访,但是都遭到了智宏法师的婉拒,时至今日2022年,智宏法师已经剃发为尼整整二十六年了。
对于一个人而言,二十六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小半辈子。但是,对于智宏法师而已,却仿佛只有一瞬间,从始至终,她还是那个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对于智宏法师的决定,很多人其实都表示不理解,为何一个清华高材生选择了归隐山林?这难道不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吗?
但这种说法实际上其实有失偏颇的,不少人都认为一个人接受教育,就应该做相关工作,在相关领域内有所建树,这种说法,乍听起来的确有道理。
但实际上,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待我们当今的社会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因为大多数学生毕业以后根本无法在就业时选择自己相关专业,其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很大一部分都只能被慢慢遗忘掉,无法发挥作用。
教育的意义在于使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而不是卡着标准要求每个人必须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
在步入社会以后,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各不相同,也从没有绝对的标准,智宏法师能够在个人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之下,养育二十六个孤儿,并且将其抚养成人,这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对于社会层面的定义当中明确提到过,我们的社会是自由、平等的,如果智宏法师愿意选择佛教这条道路,那么她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做,不应该因此受到任何谴责和质疑。
并不是说只要是入了佛门,就一定是在逃避现实,就好比寻常人每日认真工作,也不是为了单纯的骄奢淫逸一样。
正如同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当中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大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参考资料:
智宏法师:曾是清华高材生,选择削发为尼,在寺庙里收养一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