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是这几年国内旅游的一个热门景点,该景点几乎再现了当时盛唐时期的繁华景象。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程中,唐朝无疑是中国最鼎盛的一个时期,而且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天家子孙自然是风光无限,然而天家父子兄弟却不能像寻常人家一样享受天伦之乐。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封建帝王家,亲如手足的兄弟为了争夺皇位而兵刃相见的事情屡见不鲜,就连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败来夺取皇位,同样也是他成功人生的一个污点。
而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也再一次上演了一场权力的争斗。34岁的李恪不幸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被逼自缢。
李恪文武双全,才能过人,且又一心想要平安度过一生,终究没能够逃过政治的裹挟,34岁时因被诬陷造,被逼自缢。
他在死前十分的愤怒,并且下了一个诅咒,他诅咒长孙无忌家族同样遭到灭顶之灾。当时在场的人认为这只是他临死之前的胡言乱语,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当回事,没想到时隔不久,字字应验,长孙无忌家族也遭了灭顶之灾。
立储之争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孩子,相比于其他的皇子,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原本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他却因为身世不同而遭受质疑,因为他的母亲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所以他的身上流着隋唐两朝的血脉。
尽管如此,李世民还是十分疼爱这个孩子,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封他为长沙郡王,五岁的时候封为汉中郡王。贞观11年,李世民又封他为吴王,从这频繁的封赏中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他的偏爱。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在多次在大臣面前夸奖李恪,认为他最像年轻时的自己,群臣都能听得出来李世民的话外之意,他十分看好李恪,甚至有立储之心。
李恪或许也自知出身不同,他自幼学习十分刻苦,并且严于律己,并没有养成好吃懒做、自尊自大的性格,在李世民的几个孩子中,李恪确实算是比较出众的一个。
贞观17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之后被废除,在谁能继任太子之位这个问题上,李世民和朝臣出现了争议,李世民想立李恪为太子,但朝臣们一直反对,认为李恪的血统不适宜立为太子。
李世民也很清楚,如果李恪得不到朝臣的支持,即便立为太子之后,继位掌权也会存在重重困难。
当时朝中重臣长孙无忌带领群臣建议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孩子,而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的这个建议很明显,就是在拥立自己的外甥坐江山,从而保证家族的荣华富贵。
虽然在这次立储的事情上最终李治赢得了胜利,但是因为被议储,李恪的处境就岌岌可危。尤其是长孙无忌,对于他来说,李恪不除就是永远的后患。
被逼自缢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李恪暂时是安全的,他也一直在自己的封地上紧守本分,不约规矩一步。
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年号永徽,史称唐高宗。李治原本为人就比较仁慈和软弱,加上李恪也一直恪尽职守,李治对这位兄长是十分尊敬,并且在位期间也升了他的官职。
但长孙无忌始终没有忘记李恪曾经被议储这件事情,加上他也忌惮李恪的才能和威信,一直伺机想要除掉他。
而机会就在高阳公主和驸马房遗爱谋反一事上,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失败被捕,房遗爱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就诬告李恪是造反的幕后主谋。
谋反历来都是杀头之罪,房遗爱的这份口供正中长孙无忌的下怀,所以他也无意于追究房遗爱所言是真是假,而是抓住这个理由要除掉李恪。
李治对这位长兄依然存有一丝手足之情,因此在朝臣面前为他求情,希望可以饶他不死。
但长孙无忌却以谋反大罪要求处死李恪,碍于长孙无忌在朝中的权势以及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34岁的李恪被逼自缢,他本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并未参与谋反,但还是没能逃脱奸臣的陷害,他死后他的儿子也被流放。
李恪自知自己是被冤枉的,不甘心如此结束生命,于是在死前他发下诅咒,诅咒长孙无忌家族也遭灭顶之灾。
当时的人没有把李恪的诅咒当一回事儿,认为这是一个将死之人的胡言乱语,但没想到字字应验。
至此之后,长孙无忌认为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高枕无忧地做天子舅舅,谁也没曾想到,长孙无忌的报应随之而来。
诅咒应验
除掉李恪之后,长孙无忌认为再也无人能威胁李治的皇位,言行开始肆无忌惮,他在朝中势力渐长,开始引起皇帝和武则天的不满。
武则天此时已经有了称霸天下的野心,于是她就开始借助李治的手除掉朝廷中阻碍自己的势力。
长孙无忌既是权臣,又是皇帝的舅舅,所以长孙无忌首当其冲成了武则天的目标,武则天在李治面前开始屡次谏言长孙无忌别有居心,逐渐就疏远了李治与长孙家族的关系,在一步一步的推动之下,到了武则天掌权时,长孙无忌获罪,全家被流放。
曾经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家族一朝大厦倾颓,便再也没有了翻身的机会。被削爵流放的长孙无忌最终在黔州自缢身亡,而自己的家人也全部被流放,这与当时李恪的结局是一模一样的,此时人们再回想起李恪死前的诅咒,才发现字字应验。
显庆五年,李恪沉冤得雪,被追封为郁林郡王;武则天还赦免了李恪的儿子,长子李仁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等到唐中宗继位的时候,李恪又被追封为司空,以亲王礼仪重葬,所有被牵连的人一同平反。
小结:
李恪与长孙无忌之间的这些政治恩怨却颇具传奇性,当初长孙无忌以谋反为罪名,逼迫34岁的李恪自缢身亡,并且将他的儿子流放,含恨而终的李恪死前怒下诅咒,最终字字应验,长孙无忌也遭了同样的结局。
后来李恪被平反,但长孙无忌家族却再无东山再起之时。政治是无情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恪和长孙无忌都是政治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