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神之地》不是纯粹的动物纪录片,里面有很多人。关于野牦牛,藏族有信仰,认为白海豚是妈祖的化身,亚洲象的傣名取自寺内佛祖。这些信仰连接了神兽,回归了名字——《众神之地 》。
据傣族传说,神像使天地安宁,大象是维持平衡的力量。这和野牦牛完全一样。
藏族传说中,牦牛的背部构成了如此广阔的山川。对于几千年前的人类来说,他们的力量太弱了,不得不依赖这些强大的生物。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东北虎,或体型庞大,或威武有力,已成为信仰的寄托,就像盘古创造了世界,女娲创造了泥土一样。动物是最早的神。
影片一开始,镜头就展现了当地古代被奉为神明的四种神奇动物——野牦牛、海精灵白海豚、热带雨林巨型亚洲象和森林之王的故事,西伯利亚虎。
这完全是审美享受。画面和音乐真是纯美,就连片尾简单的笔触也太可爱了。在美的背景下,主题的重点是人类的足迹越来越多地影响着这些远古神灵的存在,隐喻中所揭示的——我们如何才能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这种自然的平衡感?
.
牦牛昆仑的王者气概和深邃霸道的眼神,断角一见是熟识的牧民,立刻解除了防备,巧妙的化网为草场,但牧民与牦牛的矛盾依旧存在;
近海的白海豚,随着人类工业和渔业活动越来越接近大海,老白为了寻找食物越来越难被困在牡蛎池中,而这些白海豚的生存仍在面临挑战。
;
北上南下的亚洲象群沿途毁坏了大量农田和庄稼,但这些地方也被人类占领,阻挡了他们回家的路;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对东北虎的偷猎,野生东北虎一度面临绝种,但随着生态保护和10月份这只母老虎的到来,数量终于增加了。
4个故事整体风格迥异。每一集都归结为一个主题——每一个受到大自然之手启发的物种都是在世界上生存的奇迹。
摄影、文案、故事情节、剪辑、音乐,在我看来都是完美的。
《众神之地》BBC的镜头语言和视听质量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中国的价值观背景。它不是纯粹的地理纪录片,因为它通过上面的“神兽”来讲述这片宝地;它不是纯粹的动物纪录片,因为除了孕育它的“众神之地”,还有生灵与人、古人与现代人的互动,它讲的是民族的史前史。
以及动物和人的文化源泉。因此,它与BBC这样的纪录片有着不同的气质。这就像东西方思维的不同。西方思维正逐渐走向越来越多的细分学科和细分研究类型。然而,在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处,一直提倡的是天地人合、混沌。
《众神之地》的意思是“中体西用”。
以中国人为身体,讲述了一个天地、众生、人间融为一体的故事,力图还原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图腾中关于“神”的古韵。
至于西学的运用,导演对镜头的把控是必须的,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华语团队的诚意。比如第一集《荒野上的轮回》——牦牛群在雪山田野中跋涉,高原下天地广阔,万物生灵自由生长奔跑,仿佛置身于壮丽的雪山之中和荒野……连配乐都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一开始就引入了悲壮的气氛,当我梦回看宫崎骏的鬼公主时,故事逐渐与藏族音乐融为一体,悠长、神秘、深邃——最重要的是,有一种不活泼的灵动——在不被压倒的情况下最大化观看体验。
而且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非常细腻协调。第一集以春夏秋冬为明线,暗线为求爱、生与死铺平道路。第二集是根据白海豚的颜色,也就是白海豚的年龄来安排的,甚至最后变成了博物馆。骷髅和尸体。即使在第三集的开头,小象蜷缩在雨林里睡觉,也让我想起了死去的白海豚。
她肚子里还有一只小白海豚,几个月后就要出生了。它是如此的平静这就像一个美好的期望的遗产,即使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第四集聚焦“中华白海豚”。以色彩为时间线,一方面拍摄白海豚的生活,另一方面展现人类活动造成的白海豚生存环境。
从深海延伸到陆地和天空的食物链将所有物种联系在一起。金字塔顶部的生物由底部的层层生物支撑。他们利用自己的存在来表明环境的健康。
声与图的结合,是文字与语言的绝妙魅力。比如第一集的开头:“在自然界,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位置。
这些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是这片土地上最精美的设计,它们曾经是文明的图腾,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桥梁。它们的呼吸和心跳,传递着天地间的神奇讯息”,感受生命的绵长与坚韧。
“当世界上第一缕阳光照在凯拉什身上时,就会有第一只牦牛。
”伴随着思想者的配乐,镜头如电影般缓缓移动,一幅壮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瞬间将人们拉入这片高原,带你到你去过和没去过的地方。影片没有使用常见的人类视角,显得有些嚣张,也没有使用动物视角。毕竟,从人类的角度去推测动物可能显得狭隘,最后呈现的是上帝的视角,或者说没有视角,人与动物在世界之中是那么平等的。
众神之地不仅存在于阴影之中,而是真实存在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做保持平衡的部分,你会得到奇迹的祝福。
最终回归一个主题:人与自然的共生。
梁永安老师说:“一个好的导演,他不是来给你解决问题的。
他不是泥瓦匠,所以他会把墙上所有的裂缝,那些烂的,那些崩塌的,粉碎的。骇人听闻的都被敲开让你看。”
目前,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录片来唤醒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也感谢导演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部难得的、发人深省的兼具审美和思考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