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古至今超然物外的隐居,是所有人都很向往的,不过终究还是只有少数人能彻底放下红尘中的种种诱惑,看开世俗的纷纷扰扰,选择回归自然过起隐居的生活来。或许正是这种“身不能至,心向往之”,隐士的生活更加引得人们的关注。
不过近些年来有不少唯利是图的人,盯上了“隐士”,他们把这种隐居生活当做一个吸引大众眼球的噱头,借“隐居”之名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获得名利。这些人们想要做一名“隐士”,当然要选一个好地方,这个地方不仅要风景优美,还要有“隐居”的历史渊源,最重要的是在大众心中要有知名度。
这种地方当然很不好找,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名山大川众多,可是挑来挑去,也只有终南山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乎终南山上的“隐士”一下子多了起来,原本终南山内真正的隐士常年看不到身影,现在变成了熙熙攘攘的模样,数量甚至多达上万,那这么多的“隐士”他们真的都看破。
红尘了吗?
一、终南山
终南山在我国的道教和佛教的历史中都很有名,据记载有不少得道的高僧和名士都选择在此归隐。例如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就是在终南山“骑青牛而归隐”,还有《西游记》中得道高僧玄奘法师的原型,后来也归隐于终南山之中。所以终南山同时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山”,在佛教徒和道教徒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终南山能这么出名的原因也和它独特的景色有关,终南山位于我国中西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是山中景色都很怡人,而且虽然主峰海拔相比一些名川大山不高,但是终年积雪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圣洁肃穆的感觉。我国著名的大诗人祖咏就曾写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来称赞终南山景色。
历史上也有很多隐士隐居在此,借助这幽静的氛围,让自己的心灵和这幽美的环境融合在一起,不受尘世的干扰,潜心学习感悟天地人生的道理,最后在出山救济天下受苦的百姓,也建立自己万世的功名。比如著名的姜子牙、张良、王维等都曾在终南山过过一段隐居的生活。
二、 隐居的生活
李白曾在他的《山中答问》中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记录了一位隐士隐居的生活。隐居就代表着已经看破俗世红尘,想要跳出这纷扰的俗世,将自己的心灵彻底安静下来,所以一般都要找一些远离人烟的僻静之地。不过这也就代表着必须过起清贫的生活,因为就算你有万贯家财,崇高的社会地位,在这里也完全不起作用必须抛弃。
所以很少有人能受得了这种生活,尤其是上一刻还在享受尘世中的富贵和荣华,过着衣来张手,饭来开口,每天有酒有肉的日子,下一刻就要甘于清贫,每顿饭还要自己上山采些野果,挖些野菜做食物,有很多时候还吃不饱。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华丽的房间,只能住在潮湿阴暗的山洞中,忍受山中寒冷的凉风。
更多的人都只是一时兴起,虽然在嘴上说着要到终南山隐居,过隐士的生活可新鲜劲过去之后,还会选择回到俗世之中。一般只有在战乱的时候,人民流连失所,还要忍受兵火之灾,所以有一些百姓选择进入终南山过起“归隐”的生活,从此再不出山。
到了近代之后,社会发展的节奏明显加快,我们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很多人身处在权利或者舆论的漩涡之中,久久无法自拔内心生出对尘世的厌倦之情,就会萌生归隐的想法。只是进入山中就要忍受一些生活上的不便,所以真正的隐士还是非常少的。
三、借隐居获得名利
也正是因为存在这种既想追求内心的宁静又无法忍受清贫的困苦,所以人们对隐士们隐居的生活格外关注。这样就有很多人捕捉到了这个“商机”,他们虽然选择来到终南山,可并不想“隐居”也不想成为一名隐士,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看破红尘。正相反他们还在想方设法的宣传自己,将自己“隐居”的生活包装成一个品牌,供红尘中的大众消费。
根据终南山当地的居民说那些“隐士”已经上万,分布在终南山的各处。这些“隐居”的隐士,没有一点想纯净内心的想法,也不想追求自己在知识和心灵上的修炼,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作秀。更讽刺的是目前已经衍生出不少“隐居修炼班”,让那些没有经验的“隐士”学习,而这种修炼班当然也不是教怎样在深山生活,它们更多地是教人们怎样在直播平台作秀,怎样获取流量。
毫无疑问,这些“隐居”在终南山的假隐士们,为这座古老神圣的圣山带来一股不正之风,他们的“隐居”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产业链,为她们赚取钱财。
其实隐居和名利应该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两极,这些“隐士”们,不仅没有看破红尘,反而为宁静安详的终南山带来不少红尘的纷扰,这不仅让真正在终南山修行隐居的人不满,也引起了很多终南山当地居民的反感。
四、总结
我国古代曾有句话叫做“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说的是如果内心真的回归最初的安详,真的看破红尘那完全不必远离人群,进入深山去修行。反过来就算你真的进入深山,内心没有放弃对尘世的贪恋,精神世界也不会得到平静。
更别说那些用“隐居”“隐士”做自己的标签,在利用自己的这种吸引人的标签大肆敛财,这些人完全没有修行的想法,进入终南山也只是白白玷污了终南山的声名。如果有一天我们去终南山旅游,一定要提防这些居心不正的人,不要让他们借此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