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溯溪露营,你有几条命
龙漕沟“813”突发山洪灾害现场搜救排查工作接近尾声。/视觉中国
这个夏天,野沟溯溪的悲剧还是来了。
8月13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据央视新闻报道,现场搜救排查工作已于8月14日下午接近尾声,而可以确定的事实是,目前有7人死亡、8人轻伤。
热搜里一条又一条现场视频,令人触目惊心。洪水裹挟着大量泥沙快速冲下,游客匆忙四散奔逃。可走在山石上的人,哪有从高处奔腾而下的水流跑得快?
很难想象,事发几分钟前,这条野沟还是一片祥和。不远处的塑料警示牌上打印着“珍爱生命、请勿下河”八个字,游客们却熟视无睹,自顾自玩水、乘凉、拍照、午睡。
河道旁的警示牌。
没有人相信,悲剧能在短短一瞬间发生、结束。社交平台上,高赞的溯溪攻略帖被悄悄撤下推荐位,龙漕沟上空的悲泣却再也无法抹去。
山洪是如何瞬间吞没他们的?
一条流水潺潺的砂石小清溪,为什么会瞬间变脸,吞噬游客?
根据卫星地图,龙漕沟夹在两座大山中间。枯水期细流 涓涓、遮荫蔽日,汛期则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一旦发生局部骤雨,雨水从高往低奔涌,才刚听到河道里传来轰鸣,齐头水转眼驾到。
龙槽沟是当地地质灾害的重点观测区。
夏汛有多可怕?常住溪边的居民都知道,一旦水位突涨,哪怕在河边洗衣服都有被水流卷走的危险,罔论山洪。几分钟之内不撤离,毫无野外生存经验的人们生还希望几近为零。
2022年,全国多个省市高温、强降雨的新闻屡屡登上热搜,各地媒体不遗余力地提醒群众加强防范。即便现成的经验摆在眼前,却总有人心存侥幸。
事故一旦发生,后悔莫及。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就在1999年同一天,日本神奈川县玄仓川突发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水难,或者说,这是一次早已事先预警的“突发”。
同样在河道避暑,同样是拖家带口,同样从上游降雨,也同样有安全警示人员呼叫撤离,洪水仍旧冲走了18个人。而这场水难发生之前,玄仓川河道上支了满满50多顶帐篷。
在这场事故中,洪水警报、扩音筒警告、警察巡逻劝告都似乎失去了效用。在长达30分钟的警报声中,雨越下越大,此时只剩下一行25人逗留河道,警察隔岸呼吁,没有人应答。
第二天早上8点04分,消防求救电话响起,噩耗传来。
消防人员试图徒步涉水救人、发射救援绳索、求助救援直升机,所有尝试都在湍急的水流面前失败,而电视屏幕最终拍下了揪心的画面:18个被困于洪水中央的游客被冲倒、淹没、流走。
23年前河道露营的结局,是13人死亡、1名儿童被抛至岸边侥幸生还。而今天,类似的事件仍在继续发生。
在新闻门户网站上一搜索,整页“溯溪山洪灾难”带着年份排开:2018年8月4日,湖南益阳南河冲溯溪暴发山洪,游客被困;2019年7月6日,浙江丽人谷溯溪暴发山洪,2人罹难、1人获救……
为什么失去了这么多生命,我们依然学不会从源头开始规避?
溯溪为什么成热门?
溯溪事故的时间点,几乎集中在7、8月份避暑的高峰期。而人们对避暑,都不约而同有一个墨绿色的想象:
溪水清冽,冰冰凉凉漫过光脚丫子,树荫郁郁葱葱伸过来。游客要么躺在大圆石子上睡一中午,要么把小木桌子支在水中央,一边踩水花,一边吃点心。
往社交网络上一晒,妥妥避暑赢家。小红书上关于“溯溪”的笔记数量,也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到4万多篇。
溯溪地冷门,但溯溪这个项目一直都很热门。
事故发生后,网友们开始质疑,平台是否一味追逐流量、推荐话题,却并未承担风险提醒的义务。
2022年夏季,各地气温超40℃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回归山野”成了最容易被安利的消遣,而不知名的山沟野溪,正好符合“省了就是赚了”这一消费情绪。
花钱消暑算什么本事,低成本溯溪才是今夏特供。在社交平台上,龙漕沟是避暑溯溪的冷门宝藏,相关博文里充斥着“溪边小森林”“超冷门耍水地”“溜娃捉螃蟹”“60r自助烧烤”等引流关键词。
在博主晒出的图中,新鲜的西瓜、凤梨、橙子、水蜜桃就地浸在溪水里,背景里的山石光洁透亮,小螃蟹、小蝌蚪满满当当,当一回野溪李子柒,好像不是一件特别遥远的事。
不幸的是,龙漕沟山洪袭来时,正好发生了帐篷、阳伞、小桌板、小泳圈随着洪流翻滚的荒诞一幕。与此同时,被平台打包推荐的“宝藏溯溪地”话题页,也迅速被舆论和山洪冲垮。
“光说风景好看,不提风险难抗”,有关冷门溯溪的推荐帖子激怒了看客。有网友晒出私人账号截图,表示曾经举报“小石河野炊”的视频,却被平台以“暂未发现违规”为理由驳回。
举报无果。
少数看出危险端倪的声音被忽略,而现场用大喇叭劝退的呼声,也同样被当成了现场耳边风。
据椒点资讯报道,山洪前曾有管理员连喊:“求求你们,快要涨水了,你们快跑。”但就像1999年日本玄仓川水难现场一样,嬉闹正欢的游客无暇应答。
人一旦处于群体当中,“你看别人也在这儿呢”“稍微玩一玩也没多大事”“这么多人不用怕”这类侥幸的心态,便会悄悄膨胀。
护栏被推开、踩踏。
光从央视记者现场拍摄的路透中,就能窥出一二。不到100米的铁丝网出现了3处窟窿,政府钉紧的警示铁牌被强行扒开,往下河方向的土坡被踩出一条小路来,甚至残留不少已有时日的垃圾。
对“严禁下河逗留、戏水、游泳、烧烤、露营”的字样视而不见,这并非单独一人的鲁莽决定。
当地居民深知龙漕沟危险,也曾好意劝阻。据观察者网,龙门山镇政府曾不止一次发布过龙漕沟的洪水灾害信息,2015年、2014年都曾暴发齐头水,护堤被冲毁100多米。
只可惜,不计其数的线上报道,恐怕很少被游客们看到,也没有引起重视。
灾难面前,痛定思痛
溯溪灾难几乎年年可见,而大众对溯溪的认知却未必真切。
所谓溯溪,在最开始沿用的日本语中,意思是“沿溪谷攀登”。这是一项需要综合技术的户外运动,虽然没有独成一门竞技,但难度不低于“攀岩”。
也就是说,未开发的野沟之所以常常受宠,是因为溯溪本就不是一件悠游自在的事。
少有的溯溪预警帖子。
溯溪鞋、护腿、护膝、头盔、防水背包、防水内袋、下降器、安全带、铁锁、上升器、防水镜……这些只是基本的溯溪装备。而溯溪默认的规矩是,新手人数不允许超过整条队伍的三分之一,谨慎得近乎野外求生。
景区概念里的“溯溪”当然简单很多,不攀岩也不登山,把这一名头沿用过来,顶多乘凉泡脚、露营野炊,三下两下就能打造出一项热门避暑活动。
但冲破围栏往野沟里躺,就不是一般人可试一试的小事了。
8月14日的另一条河道,旁边同样有铁栏和警示牌。
专业溯行者有应急的装备,感知山洪的速度也比一般人快。溪水稍一浑浊,不用听沙石滚动的声音,有经验的人就马上反应出此时该往哪里跑,半秒不耽搁。
但一个未经训练的、抱着野炊心情的游客,几乎没有所谓“溯溪”的风险感知力,即便只是坐在河边,也未必能从迅猛的洪水中逃脱。
生还只是侥幸,山洪一旦爆发,大多数情况下孤立无援。
龙漕沟山洪事故之后,社交网络上的应急转发一条接一条:选择就近、全的路线沿山坡横向跑开;不要顺着山坡往下或沿着山谷往下游跑;不要轻易游水转移……
热闹的评论转发区里,人们纷纷向陌生人传递善意——“希望你永远用不上”。但有时,我们本不必主动靠近危险。
[1] 《四川彭州山洪唤醒日本民众记忆,同样事故日本曾死13人......》,东京情报速递,2022.08.14
[2] 《龙漕沟非景区却被平台推荐 律师:若遭举报无作为出事故平台需担责》,封面新闻,2022.08.14
[3]《龙漕沟山洪致7人罹难背后:“野景区”为何成社交平台打卡地》,澎湃新闻,2022.08.15
作者花淇心
编辑 晏非
校对 赖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