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发的山洪,引发了一场七人罹难的惨剧,同时也让“龙槽沟”这个名字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在事故发生后,不少网友发现此“网红打卡地”实际上根本不是景区,而是一条泄洪沟,甚至还一直是当地防范山洪的重点区域,汛期沟内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从现场流出的照片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彭州市龙门山镇在龙漕沟附近立了一块提示牌,以提示游客在夏季山洪易发高峰期“珍爱生命,请勿下河”。
荒诞的一幕是,即使现场设有警示标志,沟口处还安装有围栏和大门,却并不能阻挡游客前来游玩的步伐。即使是在事故发生的当天,龙槽沟依然人山人海。
龙槽沟能被游客所熟知的一大原因是社交平台和地图软件的推波助澜。在小红书上,有多篇涉及龙槽沟的游玩攻略,并配上一些加了滤镜的绝美照片;即使是在14日,距离山洪爆发已经有一天的时间,在抖音搜索栏中输入“龙槽沟”或者“龙漕沟”的关键词,仍然能搜索到“龙槽沟风景区”的地点信息,并且标明该景点入围了“成都市景点种草榜”,能看到83%的好评率。在意外发生之前,这里还被高德地图、腾讯地图等标注成了“景区”。
显然,网络平台就是把这个“野景区”打造成网红打卡地的最大推手,事件的一大争议点就在于相关网络平台的导向。在意外发生之前,线上流量狂欢的同时,各平台均未核实相关场所是否具备景区资质,也并未给予用户风险。
纵容这样风气形成的“元凶”之一,似乎是所谓流量至上的原则,社区型平台靠内容吸引用户,按平台原意,平台应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的小天地。内容质量也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导向。
但随着流量池的扩大,内容创作的导向似乎也在逐渐异化,“网红”一词从一个代表着绝对流量价值的高评词语,一度变成了“博眼球”“求关注”,带有贬义,而追求流量似乎也变成了创作的最大动力,衡量一件作品有价值与否,就看其互动数据是否高涨,能够带来多少粉丝。
在流量驱动的导向之下,小红书、抖音等社区型平台的内容都存在着过度美化的嫌疑,日常生活的精彩瞬间逐渐变成了光鲜亮丽,平台的氛围开始刻意去包装、夸大。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热衷于各种“种草”,而平台也会有选择性的忽视一些信息,刻意创造流量,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实际上,本次惨剧本有可能避免,在事故发生之前,已经有用户对相关图文进行举报,并明确提出小石河汛期禁止露营,游泳等,要求平台下架相关不负责任的视频,以免误导市民和游客,但当时举报被小红书等平台判定为内容违规,并没有删除,仅采取了限流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发稿,在小红书上搜索“彭州耍水”等关键词,依然存在部分涉及未开发景点的内容,而抖音、高德地图等平台已经悄悄删除了龙槽沟景点的评价信息,目前,各平台噤若寒蝉,没有一家平台公开针对此事做出回应,只是对于类似的荒野景点,抖音等平台作出了风险提醒。至于类似的“网红打卡地”未来是否会继续存在,答案似乎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