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轨电车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风景之一,它不仅带给市民便捷的出行体验,还见证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1958年11月1日,公交25路首次登上历史舞台,拖着两根酷似“大辫子”的集电杆,开启了它64年的营运生涯。而从8月15日起,25路“辫子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车辆更换为申沃新能源公交车“白金刚”。
开了28年无轨电车,女司机“三件套”烂熟于心
在军工路平凉路的25路终点站,一辆崭新的“白金刚”驶离站台,开往南崇明路。原先车辆赖以行进的架空线网尚在,但没有了用武之地,再也不发出两根辫子摩擦时的“吱吱”声。
从1994年进入公交25路当驾驶员,开了28年“辫子车”的蔡筱瑾,竟然在她临退休前的一个多月,没有了车顶上的“牵绊”。
“开辫子车比开一般的纯电车或汽油车要吃力很多。开其他的车型,只要关注要左右、前面就行,而辫子车,还要考虑到上面。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确保安全。”蔡筱瑾说,在行驶途中,要不断查看前方近百米架空线的情况,因为一旦架空线有问题,容易导致小辫子脱落。
为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当时的公交车司机在正式上岗前,都必须将“三件套”烂熟于心。蔡筱瑾介绍,所谓上岗前“三件套”,就是25路全线的电门、自动分线与并线结。“比如遇到电门,千万不能踩刹车;比如自动分线,有些点位得加速开过,有些点位则需要慢慢地‘趟过去’;再比如并结线,一定要缓行通过。我们这条线路上有7个自动分线,这也是最难处理的部分。”蔡筱瑾说起这些,信手拈来,这些“知识点”已然深深印刻在她的记忆中。
据巴士一公司十四车队支部副书记蒋军介绍,在启用“白金刚”前,无轨电车的车型也经过了几轮的迭代。从原来辫子脱落后,车辆无法动弹,到后来的脱线也可以行驶10多公里,但即便这样,也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需求。“对驾驶员来说,没有了‘辫子’,可大大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更加专注于马路上的行车安全。”
无轨电车“要不要保留”
1914年11月,中国首条无轨电车线路在上海开通,并从容驶过一个多世纪。资料显示,上海无轨电车系统在1994年达到巅峰期,当时拥有电车线路22条,营运车辆近千辆。其营运规模曾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改造工程的兴起,9路、12路、16路、27路等无轨电车先后退出营运舞台。而11路、26路等线路的辫子车,则在世博会期间被超级电容车替代,21路配合四川北路改造,改为汽车行驶。
此次随着25路启用“白金刚”新能源车,目前上海的辫子车电路缩减至11条,分别为6路、8路、13路、14路、15路、19路、20路、22路、23路、24路、28路,数量仅为最高峰时的一半。
近年来上海对于无轨电车“要不要保留”的探讨,一直没有中断过。一方面,无轨电车承载着城市人文情怀,是“上海宁”弥足珍贵的“回忆杀”;留住无轨电车,可保护传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脉。另一方面,无轨电车退出可减少城市上空的“蜘蛛网”,多一片洁净的天空。
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相关部门依然在探索各种可行的方案。
《上海市道路运输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上海市将打造友好人文公交。一方面,完善无障碍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增加低地板车辆配置,公交出行服务适老化、适幼化及残疾人均等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全龄友好型公交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将部分无轨电车公交线路与途径历史风貌区等文化信息相结合,传承上海历史文化,打造部分“文化精品线路”,在满足市民公交出行的同时,提升公交线路活力,增强线路“可阅读性”。
作者:张晓鸣
图:张伊辰
编辑:王嘉旖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