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华镇地处崇明西南端,是崇明岛上一个年轻的乡镇,它从一片长江滩涂湿地围垦起来,成为上海市著名的柑橘之乡,首批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绿华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立足乡村特色构建党建综合体模式,让一个区位偏僻、资源分散、老龄居多的绿港村,蝶变成为产业聚集、项目聚焦的“宝藏村落”,并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功创建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头雁领航
通过顶层设计发挥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
党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绿华镇依托党建综合体引领发展,先后成立绿港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指挥部、绿港风情园景区管理委员会,分别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挂帅指挥,切实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镇级层面,通过“红沁庭”党群服务机制,派出了一支“精兵强将”走访调研,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凝心聚力解决党员群众心中的烦心事、愁心事,全力支援保障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
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吸纳景区、民宿、农家乐、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参与,打造党建引领、互联互动、为民服务的党建综合体。党建综合体内各基层党组织竞相发力,如西来农庄党支部引领成立产业发展工作组,绿港村第一网格党支部引领成立党员志愿工作组,明珠湖公园党支部引领成立景区工作组,通过党组织引领协调经营体成立单位的联动发展,使绿港村呈现出一幅风光旖旎、树木葱郁、花果繁茂的乡村诗意画卷。
积水成渊
通过产业集聚推动镇域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绿华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党建综合体引领服务,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在党建综合体的集聚效应下,把崇明清水蟹产业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在绿港村600亩的崇明清水蟹养殖基地上,实施生态循环养殖改造,扩大清水蟹养殖规模。此外,还结合“渔光旅”光伏发电项目,新建近2000亩清水蟹塘,构建“水面光伏+水下养蟹+观光旅游”特色的渔光互补,形成了养殖、销售、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并创设“小甲弟”餐厅及IP标识,全力打造了“绿华绿港,上海蟹港”的崇明新地标。
在此基础上,以“党建综合体+民宿集群”模式,由绿港村党总支共同经营,构建“绿港湾·蟹宿”民宿集群,并成立“蟹宿”接待中心,创新性地打造了由镇、村及第三方运营公司协作助农的经营模式。在“蟹宿”这个集群内共有9户农户摇身变成股东,他们与绿港村签订为期15年的保稳租赁合约,由第三方运营公司投入近800万元,包揽他们整个集聚群内全幢房屋及附房、田间活动房的装修和配套设施,农户不用掏一分钱,每年就能获取固定租金3-8万元。通过统一服务、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确保农户在零负担、零成本下,坐享稳定收益,也顺利推进绿华翠冠梨、香酥芋、金沙橘、铁皮石斛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售。
以文兴业
通过文化赋能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繁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绿华镇依托党建综合体引领创新,依托和整合经营主体成员单位的资源,深挖“垦文化、水文化、印文化、荷文化”四大文化内涵,有力打造绿华文体赋能先行区。盘活原来存量低效资产,引进了邹轩(上海)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没顶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投资运营邹市明拳击训练基地和乡村艺术家中心两个项目,打造了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沉浸式艺术公园,将最先锋、最前沿的艺术作品布置在看似最“土”的田间地头,完美融合生态绿色之美和雕塑、油画的时尚魅力,使乡村、田野富有文化气息和艺术风情。
以“党建促产业、文创促文旅”为实践项目,绿华镇从兴起的轻出游和小众运动上,注重乡村中的自然、美感、乐趣等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回归,不断赓续“垦、荷、印、水”四种文化,依托文化创意挖掘文旅项目的品牌辐射力,实现自然观光和文化旅游交相呼应,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及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绿华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重要引擎,立足产业调整和产业融合,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
资料:绿华镇
编辑:郭王旖喆
责编:李琳、郭王旖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