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建农业农村)
今年以来,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部署要求,推行“五个三”工作法,打好组合拳,推动“五个美丽”(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创建活动提质增效,绘就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新画卷。已创建美丽乡村庭院378户,美丽乡村微景观176处,美丽乡村小公园50个,美丽田园35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5个。
1
抓好“三个一”
一是制定一个方案。制定《漳平市“五个美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推进体系,压紧压实各方责任。二是编印一个导则。起草编印“五个美丽”创建导则,用图文并茂、案例示范的形式,推动“五个美丽”创建更加通俗易懂、好借鉴、好操作。三是执行一套机制。将创建任务细化到镇、到村、到点,实行“一月一排名、一季一评比”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细落实落到位。
2
突出“三先行”
一是试点示范先行。以乡村振兴“一县一片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含实绩突出村)、 “两治一拆”整治村为先行区域,纳入重点示范创建。二是党员干部先行。发挥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作用,动员镇、村党员干部、巾帼妇女主动亮身份、作表率,积极投身“五个美丽”创建活动,激发创建热情。三是规划引领先行。将“五个美丽”创建内容融入村庄规划编制中,做好近期、中期、长远规划布局,实现“一张图”指导“五个美丽”创建。
3
做到“三坚持”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实施村庄节点提升、美化绿化亮化行动,采取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变“古”为宝等路径,对村庄边角地块、闲置区域、房前屋后、街头巷尾、垃圾堆放点等进行整治提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秉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理念,在推进过程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搞大拆大建,采取“党员干部带头+群众投工投劳”的做法,充分依靠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三是坚持各美其美。积极挖掘各地优秀传统建筑元素、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乡土风情等独特优势,打造一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五个美丽”示范样板。
4
聚焦“三保障”
一是聚焦“人”的保障。实施乡土人才、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组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聘请台胞担任乡村振兴顾问,开展“小手拉大手·‘五美’一起走”活动,汇聚合力推进“五个美丽”创建。二是聚焦“地”的保障。创新空心房拆除“地票制”、古民居认领“楼长制”等机制,做好空心房拆后再利用、古民居活化再利用等文章,引导乡镇(街道)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做大,让土地“增值”农民“得利”。三是聚焦“钱”的保障。通过各级政策叠加、盘活土地增减挂钩、发行专项债券、引进PPP模式等渠道,着力破解乡村振兴“钱从哪来”的问题,整合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等各类资金3.6亿余元投向乡村发展、乡村建设。
5
实现“三提升”
一是美丽乡村“升级”。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提升”思路,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四小园”、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串珠成链”,实现乡村从“一处美”、“一时美”到“一片美”、“长久美”的提升。二是美丽人文“提质”。把特色文化内涵作为美丽乡村的“根”和“魂”,将乡风文明、乡愁记忆、乡土民俗等融入“五个美丽”创建,突出“村美人和”,打造“花香永福、台湾小镇”“茶旅小镇、古韵宁洋”等多条美丽人文风景线。三是美丽经济“飞跃”。借力“五个美丽”创建成果,大力发展美丽产业、美丽经济,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做文章,全力促进花茶产业转型升级,开发观光休闲农业、电商直播、农事体验、研学康养等新业态,“五个美丽”激活美丽经济、带来美好生活。上半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13.5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1元、增长6.9%。
来源:全国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