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泉、什刹海、通惠河……
提起大运河北京段
这些地方往往最先被人们记起
随着时光流转
原本那座水网密布的北京城
已经不复存在
曾经繁华喧闹的大运河上
也早已没有商船往来
但大运河已经深深的印在了
北京城的文化记忆中
作为一个老北京
北京出版集团编审
北京文史馆馆员杨良志先生
踏上寻访之旅
从白浮泉老源头
经这条水道的逐个节点
用脚步丈量北京大运河的踪迹
直至走到流入通州的通惠河
写就了《走读北京大运河》
北京大运河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
留下了哪些故事?
杨良志先生走过悠悠运河
在这里为您款款讲述
城 市
文化范
从源头说起:心心系念白浮泉
最近一年多以来
白浮泉这片区域正在整修
所以想一睹其风采的朋友
大约要等到明年才能实现
当年大运河上游水源不足
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
奉命寻找水源
就发现了在昌平的龙山
有一处泉水
水源很好
这就是白浮泉
我们今天到昌平
去著名的京密引水渠边上走一走
远远地就可以看到
在京密引水渠的北岸
葱葱茏茏的有一座小山
就是龙山
向龙山靠近
这里有一个龙山度假村
绿树葱茏
道路曲曲歪歪
路边上有一个太湖石
上边繁体字写着“龙山”二字
再往前走
循着哗哗的水声
拐过弯去
眼前现出一个方亭
亭的檐下九个汉白玉雕龙首
正在哗哗地流水
这就是著名的白浮泉
等明年周围整治好了
大家就又可以去看了
再看方亭中间横立着一方石碑
上镌“白浮泉遗址”五个字
背后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侯仁之先生撰文
刘炳森先生书丹的
《白浮泉遗址整修记》
城 市
文化范
白浮泉又“吐水”了?
白浮泉的“九龙”又“吐水”了
这是我们看得见的
去年八九月份也有新闻报道此事
但这“吐水”不是像历史上那样
从地底下“喷涌”出来的水
而是用电机把水抽到高处
复又“灌注”下来形成的“吐水”
几百年来
受到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因素影响
白浮泉干涸了
不可能轻易“重回历史”
但人工“吐水”
为我们再现了曾经的景象
激励我们敬畏自然
城 市
文化范
“都龙王庙”是龙王庙的“董事长”!
白浮泉依靠着龙山而建
龙山之上
有一座很漂亮的小庙
叫“都龙王庙”
龙王庙
就是祭祀龙王之所在
各地有很多的龙王庙
但是前面加了一个“都”
有什么区别呢?
“都龙王庙”
是一般龙王庙的上级
龙王庙的总管
如果龙王庙是“董事”
都龙王庙就是“董事长”
这座都龙王庙
历史悠久
可以说是伴着白浮泉而生的
庙院东北隅有一小片“碑林”
一块比较早的明代碑
记载了都龙王庙
是“前朝”也就是元朝
所建的历史
还有一方碑记载了
清末的时候
昌平化庄一带
遭遇了严重的大旱灾年
当地主管官员听说来都龙王庙
求雨很是灵验
于是率领众人来焚香求雨
没过几天
天降甘霖
把干枯的庄稼救活了
老百姓到秋天
还算有个比较好的收成
大家就感谢都龙王庙显灵
地方官员还把这个事
报告给了当时的总管大臣李鸿章
李鸿章还真把这个事
向光绪皇帝写了个奏折
光绪帝很是高兴
就给都龙王庙赐了一方匾额
上面写着“祥徵实若”I
意思就是显应百姓的祈求
城 市
文化范
郭守敬引白浮泉水,为什么要“西折而南”?
当年郭守敬好不容易找到了
白浮泉这个水源
用水处则是元大都城
简单的想法就是引水向南
直接输到城中就可以
但郭守敬疏浚白浮泉的路径
却是向西拐了个弯?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从白浮泉南下
朝着京城的方向
第一道有个沙河
第二道有个清河
河道所在
属于比较低洼的地区
如果引白浮泉水南流
路过这些低洼的地区
水就会“漫散”开去
还怎么向地势更高的
元大都城内流呢?
七百年前的郭守敬
不可思议的高科技水平
因为这里面涉及海拔度的理念
他提出的办法是:
先把水向西引
循着西山山麓
顺着平缓的坡降
绕行约六十里
流到京城西北
又汇集了西山诸多泉水
使水沿着新筑的“白浮堰”流下
先“囤”在“瓮山泊”之中
瓮山泊就是今天的昆明湖
再向南引水入城
所以说,在今天的昆明湖
集成的这个大水面
真是北京人的幸福湖
这第一集节目
杨良志先生跟大家
从白浮泉讲起
水流到了昆明湖
可以说是北京大运河的第一段
下周一的第二集节目
杨先生和大家一起接着走
昆玉河、长河、万寿寺、广源闸、紫竹院
高梁桥、西直门、积水潭、什刹海、玉河
然后就来到“我家就在岸上住”
杨先生少年时生活的地方
然后就进了故宫
进了天安门金水河
然后又流出北京老城的城外去
出了东便门
本期嘉宾
《走读北京大运河》作者
北京出版集团编审
北京文史馆馆员 杨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