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圩1475”项目首期拟今年10月1日试营业。图为效果图。 明城供图
在日前举办的2022广东文旅推介大会暨文旅消费季活动启动仪式上,首批10个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发布。9个入选案例的地市中,佛山独占两席,两个入选案例分别是紫南村和三谭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区。
以“三谭(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文化”为核心,三谭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区全面整合明城镇红色文化,联动高明区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三谭故居、明城老街、文昌塔、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高明区委党校等红色资源,力争在年底创成国家3A级景区,并将争创4A级景区。其中,6月底起对外开放的红色明阳历史文化街区已吸引不少游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决胜之举和关键之要,是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发展的源泉。高明有“文风甲端郡”“彦硕辈出”的美誉,还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各类文化资源丰富。激活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增添产业发展“引擎”,是高明乡村振兴亟须破解的重点课题。
●南方日报记者 盛正挺 通讯员 区思翘
◀◀系统整合▶▶
革命老村焕发新活力
信步在高明区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背后的红色明阳历史文化街区,青砖灰瓦的建筑、民居门口的石碾、曲径通幽的巷道、简朴的革命先驱故居……恍然间,时光仿佛倒流,带人穿越回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正是三谭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区的一部分。
明阳村区域内有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高明区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红色革命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38处。近年,明阳村将散落的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串珠成链,并因地制宜新建、改建了如红色书吧、红星影院、红星客栈、明阳村史馆、明城古韵文化厅、家书广场等红色文创项目,打造了颜值、气质兼备的红色历史文化游径,形成了具有明阳特色的红色历史文化街区。
据明阳村党委第一书记杜锦华介绍,这一街区不仅是展现明阳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而且集中讲述了明阳村仁人志士的先进事迹,再现了明阳村党员群众奋斗创业的光辉历程。同时,通过引入书吧、咖啡馆、民宿等文化旅游新业态,让本地村民与来访游客在这里“能逛、能看、能吃、能喝、能玩、能购”,从而完善明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推动可持续性长远发展。
临近红色明阳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片骑楼街区,由一片特色历史建筑群落组成,拥有近3万平方米的公有物业,其中包含大量的厂房、仓库、商铺等。明城镇引进的运营商正在打造“东门圩1475”项目,力争重塑老县城的历史风貌,将其打造成适宜观光旅游的场所,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该项目首期拟在今年10月1日试营业。
“以前出租给商铺的租金是每月10元—15元/平方米,而且大多数物业是闲置的,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低。改造运营后,每平方米每月的租金是50元起。”杜锦华说,这片骑楼街区改造给明阳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更为强劲动能。
目前,招商工作已全面启动。在项目办公室墙上贴着的街区规划图上,不少商铺已经贴上了红色的圆点,表示已“名花有主”。据项目负责人透露,不少选址条件非常严苛的外资餐饮企业也慕名而来。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远些,公有物业的增值还是“小数目”。按照项目运营方的预计,旅游区可实现年接待研学旅游超1万人次,并实现每年15%的增长;每年预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区建成后,将产生旅游直接收入超亿元,带动旅游相关产业收入超5亿元;项目还将形成夜经济集聚区,服务周边城镇居民及高明区各旅游景区客户。
该片区还将重点规划和引入“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网红直播(拍摄)基地”“红色主题研学营地”“红色电影院”“粤港澳大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成观光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吸引更多市民前来观光旅游,切实把红色和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致富能量。
◀◀文化赋能▶▶
乡村旅游打开新图景
“佛山有多个国家4A级景区,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这里将是第一个。”三谭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区项目负责人说,整个旅游区计划两年内打造完成,拟3年内创成佛山首个红色文化4A级景区。
目前,明阳村已入选第一批省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第三批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
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高明区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县(区)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也正在明阳村等地逐步显化。
驱车从高明区合和大道转入更合镇小洞村村道,“有故事的红色步行博物馆”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旁边写有“小洞村”三字的门楼高高挺立,门楼顶部醒目的红五星清晰地展露出这个村的红色文化基因。
沿着小洞村硬底化的村道,不过两三分钟的车程,就到了革命烈士纪念堂。红旗招展,石碑耸立,苍柏掩映,让人肃然起敬。步入纪念堂,古朴的木椅长桌,墙壁上斑驳的革命标语,舞台正上方红色的五角星,瞬间让人穿越到热血沸腾的红色岁月。
从2019年9月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以来,小洞村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依托陈定、陈妹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堂、梁氏宗祠、文选楼等革命文物点,正致力打造具有浓厚本土乡村韵味的“红色步行博物馆”,目前还在争创国家3A级景区。这个地处偏远的小村庄,正因红色文化资源成为网红村。
近年来,高明将分散在明城镇、更合镇且具有代表性的红色革命遗址收归区级管理,投入大笔资金完成了高明区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粤中纵队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谭平山故居修缮工程及其周边环境整治三大红色工程,丰富提升全区红色场馆硬件设施、展陈设计、讲解服务等项目;有序推进粤中纵队纪念馆二期改造提升工程、陈汝棠故居修缮保养和展陈布置、宝贤义学修缮等;以谭平山故居、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粤中纵队纪念馆为核心,文选楼、陈汝棠故居、宝贤义学等革命遗址为基点,初步构建起了一个“以点带面、连圈成片”的红色矩阵,不仅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资源,也为乡村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去年8月中旬,“佛山十大红色文化名片”“佛山优秀红色文化名片”评选结果正式出炉,高明区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入选“佛山十大红色文化名片”名单,小洞村高明革命遗址群入选“佛山优秀红色文化名片”名单。
能否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市场有机结合、与当代消费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有机结合,仍是高明红色产业能否振兴的关键。
◀◀资源丰富▶▶
乡村振兴期待新优势
高明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开展推动明阳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为示范,统筹实施“红色振兴”四项工程,以点带面推动乡村连片规划、连片建设,深化红色底蕴、厚植绿色优势,高标准高质量引领带动全域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高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努力将农业农村这块短板锻造为最强潜力板。高明乡村振兴必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明区委书记杨永泰表示,高明要打造出在珠三角、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域。
今年3月15日,高明公布将全力打造约300平方公里的“凤鸣朝阳”乡村振兴示范带,力争推动高明乡村振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对于高明来说,文化资源也是乡村振兴可以重点把握的突出优势。
以乡村最基础的农耕文化为例。连绵起伏的稻浪间,一列绿皮怀旧火车分外显眼,这其实是高明明城镇崇步农业园区“万亩稻田”特有的美食餐厅;钓虾栈道在稻田间蜿蜒穿梭,再加上特色民宿,高明把生态稻田变身为富有农耕气息的乐园。
稻虾基地的完善、5G无人稻田科技的落户,正助推崇步农业园区打造成为省内有规模、有影响力的集观光、科普、亲子旅游、机械化耕作展示为一体的水稻园区。
“来到这里,游客白天可欣赏万亩稻田美景,体验农耕乐趣,品尝亲手钓捕的小龙虾,晚上可闻着稻香、数着星星入睡。”稻虾养殖基地负责人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种植可采摘的体验、美味的蘑菇大餐,让位于高明更合镇的鹏鹄蘑菇小镇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和节假日就更加热闹。“疫情对我们影响不大,而且疫情发生后,人们会更倾向于到户外、田园来休闲度假,呼吸新鲜空气。”鹏鹄蘑菇小镇负责人说。
高明明城镇坟典村的丰收节已经连续举办多年。去年丰收节除了通过农耕文化场景、农特产品、民间美食等展示坟典村乡村振兴新成就与美丽乡村建设新面貌之外,还开通直播带货推介好农品,通过销售村中的农产品,让新销售模式走进农村,让高明特色农耕文化走向网络。
高明素有“文风甲端郡”“彦硕辈出”、鱼米之乡、山林水都的美誉,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人文底蕴深厚,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特色餐饮文化、考古文化等资源都非常丰富。把这些资源发掘好利用好,有望为高明乡村振兴、为全域高质量发展增添发展新“引擎”。
■链接
年度民生实事基本实现“任务过半”
3件提前完成 6件如期推进
8月17日,佛山市高明区召开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笔者获悉,高明区十件民生实事推进总体顺利,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中,已完成3件,如期推进6件,进展缓慢1件。
《2022年度十件民生实事》经高明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后,高明建立了区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区分管领导亲自抓、相关责任单位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十件民生实事逐一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将十件民生实事纳入高明区政府今年重点督办内容,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加快各项民生实事建设进度。
◉实事1:启动西江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动工建设
进展:填土完成约75%,将加快启动设计招标
华英(高明)学校首期建设用地报批材料已通过佛山市政府审核并批复,已启动施工便道填土与修筑、地块耕作层剥离和填土,项目填土工作完成总工程量的75%左右。
高明参观学习顺德“最美校园”规划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学校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反复论证比选,“优中选优”确定了规划方案。下一步将加快启动学校设计招标工作。
◉实事2:打通城市“断头路”
进展:多条道路完工,并新增停车位
两条城市“断头路”已顺利打通。其中,水晴湾北侧道路(勤奋街—广安路)已于今年3月17日完工通车;广安路北段道路(丹霞路—怡乐路)已于今年5月10日完工通车。项目建成后,连通了丹霞路至怡乐路,优化了河江片区的路网组成,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适;同时,道路配套建设雨污分流排水系统,从源头上解决以往逢雨必涝的问题,市民出行环境大大改善;而且,新增路内停车泊位共31个,满足周边市民的停车需求。
新墩村周边部分市政设施整治修复工程已于今年1月14日完工通车,共新建两条道路。其中,一条位于沧江中学附属小学南侧,北起宝华街,南至新墩村村道,道路总长度约180米;另一条位于区税务局北侧,连接新墩村村道与千彩街,道路总长度约为200米,现已新建为沥青混凝土道路。项目建成后连通千彩街和宝华街,形成环状路网,有效缓解了沧中附小学校周边道路上放学期间的拥堵问题,提升城区道路通行效率,同时新增路内停车泊位29个,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实事3:改造提升自然村窄路
进展:4条完工,3条在建,13条正开展前期工作
C092芹水村道、Y668高三线、Y638荷步线、Y586良石线4条线路已完工;塘口村道、C119岳塘村道、Y617泽山线3条线路进入施工阶段;C175格坑村道、C038双涌村道、C022赤坎谭家大道、C023赤坎村道拓、C037大塘岗村道、C008湾渡村道、Y658榴杜线、C014梁家村村道、C222龙湾村道、Y653公西线、C288禄堂村道、C311桂田村道、岑水新村道共13条线路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实事4: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进展:项目二期已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目前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二期已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已完成多个施工点位的现场勘查,设计单位根据勘查结果完成图纸修改,占道施工和技防验收备案资料已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完成高明大道与中山路路口雷达监测器安装,同时完成高明公安分局3楼机房UPS电池组线缆、UPS主机供电线缆铺设及交警大队4楼会议室和机房会议设备、华为服务器安装工作;承建单位与设备生产商完成采购流程;华为软件开发团队已完成用户需求的初步收集,正在搭建系统总体逻辑框架。
◉实事5:启动明城东洲中学建设
进展:多座建筑物在建,预计明年7月竣工
该项目年度任务为完成教学楼等主体结构封顶。目前,4座建筑物完成基坑开挖,6座建筑物完成承载力检测,其中2号宿舍楼和综合楼承台基础浇筑已全部完成,争取今年11月底前完成宿舍楼以外的所有单体封顶。预计2023年7月竣工验收,9月正式投入使用。
◉实事6:建设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
进展:已完工,累计建设提升55公里
目前该项目已完工,累计建设提升55公里自行车专用道,分布于高明区21条主次干道上。
新建专用道方面,分布在跃华路、泰华路、大成路等12条道路,全长共25公里;改造提升专用道方面,分布在中山路、沿江路、沧江路等9条道路,全长共30公里。
通过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提升,高明区道路交通通行秩序良好,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各行其道,市民出行更安全、更舒畅。
◉实事7:优化河江片区交通环境
进展:实施方案正在审核,预计本月进场施工
已完成河江片区内街巷数据摸排、前期设计费用和实施方案的意见征询工作,目前《2022年高明区内街巷改造工程实施方案》正在审核阶段;通过积极争取2022年债券资金,已落实河江社区中3个片区的改造工程资金,并同步开展深化设计工作,预计本月组织施工单位进场施工。
◉实事8:培育农村实用人才
进展:已培训农业从业人员643人
目前已与区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高明诚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高明区农业产业商会签订了委托培训协议,已开办培训班11期,培训农业从业人员643人。
由于疫情影响,根据阶段性的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需暂停或延缓非必要性的聚集性活动,开办各类技术培训和现场咨询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项目受上述客观因素影响,推进进度未达预期。
◉实事9:提升家庭病床收治服务
进展:病床增加,医保结算标准提高
家庭病床收治方面:扩大家庭病床收治范围,收治疾病由原来的11种增加到14种。增加建床医疗机构,高明区经卫生健康部门认定具备开展家庭病床服务资格的定点医疗机构12家,较上年度增加1家;推进杨梅医院、杨和镇敬老院“两院一体”医养结合项目,现已投入84个房间,预计建成200余张床位,可为长期卧床慢性病患者、失能人员、老年人等提供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等服务。
家庭病床医保结算方面:提高医保结算标准,照顾5级在3—4级基础上增加15%,照顾6级在5级基础上增加15%。截至6月,定点医疗机构开设家庭病床共收治患者275人次,医疗总费用115.27万元,医保统筹基金报销89.56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达77.69%。
◉实事10:改扩建荷城二小
进展:完成前期工作,预计明年7月建成
该项目年度任务为启动荷城二小新教学楼建设项目,完成桩基础。目前,已完成项目立项、设计、图纸和概算预算审核,已办理各项报建手续,取得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6月10日已进行新教学楼施工挂网招标,预计2023年7月全部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