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起前几年,全国哪个旅游景区火的猝不及防,那西安永兴坊必须拥有姓名。排队长龙的尽头是堆成小山似的碎碗,摔碗酒的碎裂声配上一首《西安人的歌》,情绪与氛围拉满,一跃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打卡点”。
时过境迁,如今再来永兴坊,却“盛况”不在。旅游旺季仍旧稀疏的客流,被自媒体贴上了“过气”的标签。因经营不善,永兴坊还频频拖欠商户钱款,致使部分店铺近两年都未拿到营业收入,贴钱做买卖......
从“流量宠儿”到“过气网红”,永兴坊究竟是因网红体质易昙花一现,还是迷失在流量中未匹配对运营策略?打着非遗旗号的永兴坊,是否表里如一地传扬着非遗?贴上陕西文化标签的景区,又能否担起输出陕西文化自信的责任?
网红模式,能走多远?
2018年的西安,作为网红城市在短视频平台上正火。五块钱就能体验一把“陕西民俗”的摔碗酒,不仅赶上了短视频的风口期,还满足了人们追求新鲜、互动与社交性的需求,迅速在全网走红。
此时,运营4年之久的永兴坊也跟着这间铺面并不大的小店沾了光,从“小透明”一跃成为“网红景区”,生意风生水起。
可短短几年,曾经排队1小时,日摔2万只的摔碗酒摊位前已是门可罗雀。从盛极一时到无人问津,永兴坊的“流量担当”风光不再。不禁让人发问:永兴坊是怎么了?
大环境上来看,疫情无疑让文旅行业备受冲击。近三年来,文旅行业积极自救,加速变革重生,文旅的定义被不断刷新,人们的思维也在不断被颠覆。以中国首个戏剧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高端露营项目星托邦等为代表的文旅新物种抢占消费蓝海;以文创灯光项目、沉浸式体验项目为代表的新业态频频出圈。
可以说,中国文旅业正面临一次彻底的洗牌,文旅高质量发展时代正式到来。只有强者才能分享疫情过后,井喷式爆发的巨大旅游市场。
反观如今市场依旧低迷的永兴坊,此前积攒的人气主要源于摔碗酒,而产品单一,极易复制,且存在浪费、伪民俗、丧文化等质疑的摔碗酒过气也很自然。“顶流”倒下来了,永兴坊元气大伤。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其网红营销策略的反思。
反思一:快销式的网红经济
与注重口碑和品质的传统策略相比,网红经济的运作更像一场来势汹汹的“闪电战”:将更多的资本倾注在品牌营销而非产品经营上,买广告刷流量控评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声势,制造繁荣现象。
从如今游客“用脚投票”的客流量反馈来看,永兴坊的运营能力是否经得起考验?仍需打个问号。毕竟,营销手段只是招式,是“术”,持续赋能才是内功,是“道”。唯有招式与内功并重,“术”与“道”和谐统一,才能撕掉短期标签,真正赢得市场认可,从而建立起实打实的“永兴”品牌。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事实上,做得好的网红景区,往往拥有其独特的造血“秘籍”,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种草”。商业口碑可以始于颜值,但更要久于产品和服务。
反思二:同质化战略平铺
八年前,永兴坊刚开业时,地方小吃各不相同,商铺品类紧贴陕西特色,非遗产品种类繁多,小而精的运营理念赢得了不少本地百姓的口碑认可。
而走上网红之路后,却入驻了铁板鱿鱼、棉花糖、烤鸡翅、彩虹冰淇淋等“全国统一”美食。本应是“景区创造”的旅游商品,结果不约而同地变成了彩色手串、公主头纱、蜘蛛侠手伴等“义乌制造”。说好来体验陕西特色的,却被同质化、低端化且与陕西文化资源格格不入的“地摊货”给整出戏了。
岁月是不是把杀猪刀不知道,但从兼具气质内涵的“白月光”到千篇一律的“网红脸”,无疑暴露了景区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营运模式的创新和旅游衍生产品的打造。
结果就是,游客并没有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复游率低。而对于景区来说,则是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
反思三:“霸道总裁式”服务vs欺软怕硬式“双标”
一对外地老夫妇满心欢喜地拿着挑好的物品准备结账,却被告知不收现金,要么扫码支付,要么买景区的“一卡通”。“霸道总裁”式的规定,让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只好在景区绕了十几分钟去办卡。而等办卡、买货、退卡结束后,“夕阳团”留给老夫妇逛景区的时间也不多了。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并不方便游客的规定,仅是为了方便景区收费管理。“商家入驻有两种收费模式,一种是固定房租,一种是按营业流水的30%,哪个多收哪个。”商家透露,如不按规定,私自收钱,则要收到景区处罚。
令人担忧的是,统一收账至永兴坊管理后,存在不少问题。“营业额全进了永兴坊的大账户,原本是将30%的抽成扣除后,把剩余的70%返还于商家。但因为他们经营不善,一问就拖、躲,我们已经快两年都没要回账了。”某商户工作人员激动地说,近两年来,该店铺一直倒贴钱进货,没有一分入账,早已无力负担。
与此同时,坊妹注意到,似乎除了星巴克之外,永兴坊内的所有店铺都使用园区规定的扫码收款机,或多或少都存在被欠款现象。这一例外,不知是“外来客”硬气还是景区“双标”?
更巧妙的是,国家严查拒收现金现象,永兴坊虽然各家店铺不能直接现金消费,但转手多一道流程,现金可办景区“一卡通”似乎就合规了。
一座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旅游城市,其景区的服务更应该具备人文关怀和长远思考。把自己当“霸总”,制定方便自己,游客犯难的规定,不仅不威风,倒是透射着服务意识的缺失与傲慢。
越是众声喧哗的时代,越需要冷静思考网红经济何去何从。掌握流量密码的网红经济成了一只“风口上的飞猪”,但如果资本脱实向虚,产品鱼龙混杂,漠视消费者权益,把游客当韭菜,那“飞猪”迟早还得“硬着陆”。
有点非遗,但不多
根据官网显示,永兴坊全称是永兴坊陕西非遗美食文化街区,而其微信公号中的全称为永兴坊陕西非遗特色文化街区。
从美食到特色,一词之差,范围却大不同。两个官方平台的不同叫法让坊妹深感疑惑:是“官方”失误没做好统一,还是压根没搞清楚自家景区是侧重非遗美食的推广,还是打造更高维度的非遗特色文化呢?
非遗美食“注水”
陕西美食做的正不正宗,坊妹不予评判,但多数本地人却鲜少在此就餐。“西安人表示永兴坊吃的真的不正宗”“味道还不如外面的小吃店”......永兴坊相关的视频下,不乏本地市民交流美食体验感。在一些“老陕”的眼里,永兴坊的美食似乎不那么“陕”。
令坊妹瞠目的是,部分店铺为了“贴合”陕西、非遗等主题,“创造”了一些美食。例如,香港名小吃鸡蛋仔到了永兴坊,因用了安康土鸡蛋制作,竟变成了“陕西美食”——安康鸡蛋仔;成都的冷锅串串,经陕西的辣子一泼,摇身一变名曰长安油泼冷串;甚至有的店铺因店主是陕西人,铁板鱿鱼都成了陕西美食......
是正宗的陕西非遗美食不够多,还是陕西本地美食它不香?如此移花接木,生拼硬凑而来的“陕西美食”,竟能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有管理、有主题的陕西非遗美食文化街区内?是永兴坊选品把关不严,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管收钱就好?
更有一些并不懂自家非遗美食文化的“大厨们”一边吆喝着买卖,一边却尴尬地无法解答游客对此美食的提问。当兴致勃勃的游客想全方位感受陕西非遗美食时,却只能悻悻地自行寻找答案。
说是装得下陕西107县非遗美食的永兴坊,却装不下美食背后的地域风情与文化。即使区内设计装修的复古精巧,也挡不住在非遗美食抵达最后一公里却松了劲的“下头”感。
非遗特色文化“流于形式”
从“陕西非遗特色文化街区”的定位讲,除美食之外,还需包罗更多,才衬得上这个招牌。可在区内寻觅非遗踪影时,特色非遗商品、手伴寥寥无几,反倒充斥着各类义乌小商品。商铺老板坦言,“为了好卖!如果只卖非遗产品无法维持生意”。
更违和的是,古香古色的景区为迎合“潮流”,网红曲目一首接一首播放。“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在西安景区内唱《成都》,恐怕让陕西八大怪塑像旁盖着“帕帕”的陕北婆姨也“陕耀”不起来了。
如果说这些关于陕西非遗特色文化的营造令人不满,还因免费情有可原。那么“人民币玩家”花钱后,却仍难匹配到高品质的非遗体验就说不过去了吧?
在演出预告的宣传下,坊妹花30元门票观看了皮影戏。在无人维持秩序的演出场地内,嬉戏打闹的小朋友把戏词作为“伴奏”,短短20分钟的皮影戏,坊妹一句老腔也没听清便结束了。一旁的游客也在浅看一下的茫然中带着吐槽离去。
永兴坊非遗展演节目单显示,其立足的非遗核心项目需要付费欣赏。剧场内需30元-50元不等的门票钱,剧场外则需每人10元-25元的茶水小吃钱。每日95分钟的非遗民俗表演,在门票的“门槛”下,流失了大部分游客。而本土乐队在园区口每日2小时免费演出,反而吸引了不少人。
无论从时长安排,还是营销策略来讲,这个非遗特色文化景区的民俗表演似乎都不是作为“主角”来捧的,更像是一个赚快钱的工具,亦或是个“花架子”。为景区打上一个非遗文化的标签,不仅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更容易圈钱。
拿当下的一句热梗造句,永兴坊有点非遗,但不多。毕竟要担起陕西非遗文化的重任,不是打个宣传口号,炫个概念,把一些非遗传人请来撑个场子,让游客走马观花式地打个非遗的卡,做个“大杂烩”图个热闹就行的。
非遗文化需要系统性地深耕。之于永兴坊来说,打造一个以非遗文化为主场的舞台是值得肯定的,但非遗不是申请招牌时的空头支票。浅尝辄止的传播非遗文化,不仅浪费了宝贵的非遗资源,也制约了景区将IP做大。
当我们在谈论文化自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为文化荟萃之地,陕西流淌着千年文化基因。而如何树起文化地标,立起文化自信,就在于一个个印有陕西文化符号的景区内、乡村里、作品中。一个有生命力的载体,承载着陕西乃至中华文化传承的光荣使命,为坚定文化自信添动力。
从“引流”到“造流”,永兴坊能否拥有更强的造血功能,不仅主推大众熟知的非遗项目,走“谁火推谁”的顺风顺水之路,更能将冷门小众的非遗项目也推向舞台中心,而并非打擦边球,引来一些伪非遗、伪陕西美食。
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非遗商品更具市场价值,让“守艺人”多一份收益,让游客多一份“能带走的文化”,让景区多一份“特产”?如何将现有资源盘活,系统性地打造一个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体验场,将非遗文化真正渗透融入在吃喝游购娱中?如何寻求新的表达方式,把古老的技艺和文化,变成新的“国潮”,让非遗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选择了非遗赛道+陕西文化招牌的永兴坊,其责任和义务也必将对等。不能只靠着陕西文化这个金字招牌做背书埋头赚钱,而不精心规划运营,糊弄了事,反向传播陕西文化。
如今,牵手南昌合力打造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在十二时辰街区占股20%的永兴坊,不知能否在守好“大本营”的同时,还有能力和资本去运营其他项目?毕竟拖欠商户的钱款与拖更的尾款影响了市场信心。
永兴坊官网多板块最新更新时间表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期望永兴坊可以重寻初心,在“网红思维”“门票思维”短暂引流等“套路”之外,多打造些有品有味、有型有范儿的爆款传播精品,真正做强陕西非遗文化聚集区和高质量 “文化打卡地”,涵养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增强陕西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赋能陕西文旅发展。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