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县,生态屏障增新绿,光伏农业促增收,昔日的“沙窝子”变成“鱼米乡”,“人进沙退”的故事正在上演。
有“塞外水城”之称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青山绿水间,“凌河第一湾”美不胜收,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位于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的辽宁鹤类种源繁育基地,工作人员围着新一批“鹤宝儿”忙碌着,今年,这里的丹顶鹤繁育数量又创新高。
……
在辽宁,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突显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累累硕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辽宁,发现辽宁之美,感受辽宁之好。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于辽宁振兴发展而言,更是至关重要。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彰显新担当。
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2021年3月,辽宁省成立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今年7月3日,辽宁省通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情况,1个党组织、66名责任人受到追责问责,体现出省委、省政府“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鲜明态度。
“瞧,咱家附近的小河变清了,看着心里就敞亮、舒坦。”以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为契机,辽宁省集中攻克了一批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垃圾山没了,臭河沟变清澈了,困扰多年的问题解决了,环境改善看得见、摸得着,“眼见愁”变成“看不够”,赢得群众一片点赞。
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上取得新进步。
紧盯污染防治关键环节,辽宁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省上下发扬斗争精神,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2021年,辽宁全年收获321个“好天”,环境空气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辽河流域水质达到良好水平,创有环境监测数据以来最好记录,优良水质断面占比83.3%,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和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持续提升。
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2021年,辽宁省完成人工种草和退化草原改良84.26万亩,营造林219.3万亩,防风治沙16.7万亩。一座座青山重现,见证环境的“蜕变”。
在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上展现新作为。
加强顶层设计,2021年,辽宁省编制完成“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各地市跟进落实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标尺”。
“我们运用‘三线一单’这本‘工具书’,在企业新增30台5000kW风力发电机组项目选址过程中,有效避让了周边生态敏感区。”8月初,国华(沈阳)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沈阳市发布的“三线一单”成果,企业项目建设少走了很多弯路。
强化河湖长制,省级总河长、河长带头巡查责任河湖,示范带动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30万余人次;建立林长制,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2万余人;以排污许可制为载体,建立环境监管、监测、监控联动工作机制,将全省10万家企业纳入排污许可管理……一项项管当下、利长远的措施,推动辽宁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辽沈大地“点绿成金”的实践不断丰富。
盘锦市、大洼区、盘山县、双台子区和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凤城市大梨树村、桓仁满族自治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打生态牌、走绿色路。今年以来,辽宁省生态环境领域更是捷报频传。沈阳、大连、盘锦成功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阜新、大连金普新区成功获得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资格。
今天的辽宁,天蓝地绿水清,生态环境更加秀美宜居。不久前,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辽宁成功举办,这是对辽宁更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巨大鼓舞!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辽宁“转身向绿”的脚步不会停歇,美丽辽宁铺展的生态画卷一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