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央广网西宁8月18日消息(记者 张海东)八月的青海湖天高云淡,湖水湛蓝,风光如画。她以其独特的高原景观吸引着来自大江南北得游客们,一睹中国最美湖泊得风采。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古代称为“西海”,藏语称“错温布”,意为“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思是“蓝色的海洋”。青海湖距省会西宁约150公里,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
视频拍摄制作(央广网记者张海东)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水域面积4625.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62米,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29米,东西最长处约106公里,南北最宽处约63公里,略呈椭圆形,湖岸线长约360公里。青海湖水补给来源主要是河水,其次是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周边直接入湖且流域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8条,主要有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倒淌河、哈尔盖河、黑马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流域面积几近青海湖流域面积的一半,年均径流量占流域总量的66%左右,也是鱼类洄游产卵和鸟类较集中地区。
青海湖是具有重要生态地位的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青海湖流域是青海省“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湖鸟岛是我国成为《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亦称《拉姆萨尔公约》)缔约国后首批加入的国际重要湿地。青海湖自然景观丰富独特,具有国家级地质遗迹、独特的湖沙景观、丰富的生态奇观,是我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创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的重要载体。
一望无垠得青海湖(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青海湖也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青海湖是中亚—印度、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节点和青藏高原水鸟重要的越冬地,其中鸟类226种,水鸟种类96种,占青藏高原水鸟种类的70%,约占全国水鸟种类的33%,每年在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棕头鸥、渔鸥、普通鸬鹚繁殖种群达到全球繁殖种群的30%,被誉为“鸟的王国”。兽类4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1种。青海湖中特有的物种“青海湖裸鲤”是在淡水中产卵,咸水中生长,目前青海湖裸鲤蕴藏量增长到10.85万吨,较保护初期增长了42倍;青海湖是濒危物种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其种群数量由保护初期的300余只增加到了2800余只,为开展普氏原羚监测以来历史最高值;湖水中有藻类植物53种,湖区有种子植物445种,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棕头鸥(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青海湖裸鲤(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青海湖畔普氏原羚(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青海湖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区,文化资源富集,这里是昆仑神话中西王母和穆天子相会的地方;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交汇于此;文成公主在这里留下了汉藏和亲的动人画卷;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这里留下了最后的身影和脍炙人口的诗作;《在那遥远的地方》从青海湖畔唱响世界;作为我国海军鱼雷发射试验基地,青海湖也见证了中国国防力量发展壮大的历史。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精心打造青海湖这张金名片,环湖自驾游、骑行游、徒步游成为新兴业态,湖泊草原自然观光、观鸟观鱼生态研学、民俗文化风情体验等生态旅游产品深受青睐,生态旅游品牌进一步巩固提升。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文明旅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达到442.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4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值。2021年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力做好“六稳”“六保”,保障景区平稳运行,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01.9万人次,同比增长34.65%,旅游总收入31780.21万元,同比增长30.01%。
远眺青海湖(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湛蓝的湖水(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日出青海湖(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如画的风景(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水天一色(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港湾(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航拍青海湖(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在南山远眺青海湖(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