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地铁3号线红星桥站出来,一眼望去,便是林立的高楼。往里走,有一栋非常亮眼的现代化建筑,外层贴着灰色复古墙砖,里面是暖黄色调。这是曹家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是地瓜社区所在地。
“你很难想象吧,这里,就是我曾经住的地方,那时候还是一片棚户区。”阚锐指着眼前明亮的玻璃房子说。
曹家巷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处于成都一环核心位置,曾是中心城区最大的危旧房(棚户区)。经过改造升级,现在已蜕变成网红打卡地。
在老成都人的故事中,与曹家巷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情感链接,37岁的阚锐是其中一个。
“曹家巷人因地制宜发展,坐在家门口就把生意做了。”在阚锐的记忆中,家里先后做过踏花被、公用电话、布料等生意。2002年开始,马鞍东路的“粽子一条街”逐渐发展起来,阚锐一家就以卖粽子为主。子承母业,他也因此有了个绰号——粽子哥。自小长在曹家巷的他,见过曹家巷不同的面孔,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变化,不管是洋盘的、落寞的,还是网红的。从“老大难”到网红社区,他的故事,也是一部曹家巷的“进阶史”。
◆ “老大难”
7月末的一个下午,地瓜社区的快递收发室,阚锐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第一句话便是:“这儿,就是我曾经住的地方。”
当然,此时非彼时。上世纪50年代开始,省、市建筑系统为了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在曹家巷建起了大量职工宿舍,这些用红砖修建的苏式三层筒子楼,也是当年成都市首批楼房。
“那个年代,住在红砖楼房里还是非常惹人羡慕的。”阚锐用“洋盘”一词来形容当时的曹家巷。在工地上做了半辈子活儿的父亲,也在那时搬进了曹家巷,“刚搬来时,周边都是田地。”
“时代变迁,周围的楼房越来越高,曹家巷的房子,也越来越矮了。”阚锐说,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曹家巷逐渐破败,曾经让人艳羡的繁华区,成了北门“老大难”的代名词。
阚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生活在这里,“两代人挤在一个约20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私人厨房和厕所,旱厕太脏,厨房三家共用。
让阚锐记忆更为深刻的,还是曹家巷菜市,因为住的人多,逐渐发展为中心城区最大的临时占道市场,摊位夹杂在红砖楼栋之间,以菜价便宜而闻名。“很多人不惜多坐几站公交,多骑几公里车,来到曹家巷菜市采购。但环境嘈杂,时常臭气熏天,一下雨就泥泞不堪。”
小时候,阚锐的梦想,“就是盼着房子赶紧拆迁,住上新房。”
◆ 蜕变
这样的梦想,在多年后成为现实。
2012年12月18日上午,曹家巷一、二街坊危旧房(棚户区)片区自治改造附条件协议搬迁动员大会召开,4000多位曹家巷的老街坊参加,也包含阚锐一家。
尽管已过去近10年,他仍记得彼时的种种细节。为推动拆迁工作,曹家巷人提出了“居民自治改造”的新模式,摸索出了“依靠群众去做群众工作,依靠多数群众去做少数群众工作”的“曹家巷工作法”。最终,曹家巷一、二街坊棚户区3000多户全部签了字。
2013年9月17日,曹家巷一街坊房屋拆迁工作启动,这“第一拆”,让红砖小楼留在了回忆里。不少老街坊都回到曹家巷,拍下了那颇具纪念意义的一刻。
“从小到大,人生前二十几年的记忆都留在了这里。”阚锐的讲述里,满满都是热爱与骄傲——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成都先后掀起了踏花被、传呼机、公用电话亭、定制服装的潮流,每次潮流,曹家巷都是“弄潮儿”。“我爸给我定制了一身中山装,别提多洋气。”
因为热爱,阚锐一家选择了原地返迁,在附近租了房子,静待新家落成。
2017年,曹家巷一、二街坊棚户区自治改造项目原地返迁住户结算、交房工作正式启动,曾经“脏乱差”的曹家巷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鳞次栉比的高楼。回迁户、外来者、原居民,共同构建起一个新的曹家巷集体。
这一年,阚锐带着刚满1岁的女儿,终于住进了梦寐以求的崭新高楼,距离曾经的老家、现在的地瓜社区,不过短短几百米距离。
◆ 新社区
城市更新并没有湮没历史的肌理。
“逛曹家巷,‘打开方式’很重要。”采访当天,阚锐带着记者一行从高楼林立的外曹一路穿梭到红墙青瓦的内曹,新旧切换,像是穿越了半个世纪。街边随处可见的老字号,不仅承载了曹家巷人半个世纪以来的味蕾记忆,也笼络了一大堆新的忠实拥趸。
老曹家巷的记忆也被搬进了地瓜社区。2018年9月21日,一支由成都市金牛区委组织部、社治委、区民政局、街道办事处等组成的团队远赴北京,为曹家巷找来了“地瓜播种者”——地瓜社区创始人周子书。2020年冬天,成都第一个地瓜社区开业了。
在地瓜社区,你能看到一种奇妙又和谐的新老融合:一门之隔,门外的老人围坐在木桌竹椅旁,喝茶谈天;门内,年轻人喝着咖啡带着笔记本电脑,或自习或办公。
对阚锐来说,在地文化是地瓜社区的灵魂,“在这里,老曹家巷人总能找到一些历史印记。”
他口中的历史印记,社区大门“二哥”颜世平的糖油果子小铺是其中一个。
“这个好吃!”阚锐笃定地说,“二哥”在成都卖了三十几年的糖油果子,锅子一开就销售一空,很多老成都人称它为“成都最资格的糖油果子”。
一年多前,颜世平将糖油果子店开进了地瓜社区。5块钱一串的糖油果子和5块钱一碗的盖碗茶,满足了众多老曹家巷人的期待,更吸引了来成都感受烟火气的年轻人。
除了糖油果子店,触发阚锐念旧情怀的历史印记还有很多:呈现曹家巷变迁的手工房子,记录着居民及退役战士保家卫国故事的红砖墙,社区居民捐赠的老物件……这些也无形中加深了“新居民”对社区的了解。
◆ 新符号
除了老的历史印记,新的符号也正在诞生。采访这天,地瓜社区工作人员都去了社区核酸检测点辅助现场工作,一头萌萌的蓝色“大象”出现在了检测点。
每每在社区看到这头“大象”,阚锐心中总会泛起阵阵涟漪。“‘曹家象’,仅仅是名字,就能触及老曹家巷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了。”今年4月,卡通“曹家象”出现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当起劝导志愿者,这“惊鸿一瞥”,让曹家巷社区的各个居民微信群“炸开了锅”。
那几天,阚锐的手机微信群,每天都能弹出几百条对话信息,“大家从‘曹家象’聊到曹家巷,又从新曹家巷聊到老曹家巷,勾起了无数的共同记忆。”
阚锐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曹家象”设计,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个社区专属IP的诞生过程。
去年,社区在微信群里征集卡通形象,并在征集的100多份作品中让居民们票选,‘曹家象’的雏形就此被选出。此后,曹家巷社区又与地瓜创新的设计小伙伴沟通进行了一些修改,比如,加上了代表金牛区的牛角、一顶有着“曹家巷”首字母“C”的工人帽。
“曹家巷曾是建筑工人聚集的地方,工人帽代表老曹家巷人的集体回忆,它很容易让人共情。”阚锐说。
当然,“曹家象”也并非火在一时。现在,他是曹家巷社区的特聘生活委员,是成都第一个持证上岗的社区虚拟工作者。他会每周“上班”,跟曹家巷的居民们见面,常态化地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他也是女儿的偶像,是一个满满正能量的榜样。”阚锐笑着告诉记者。
◆ 新连接
在地瓜社区的牵线搭桥下,一些新的连接,正在新老居民之间产生。
“你很难见到哪个社区像曹家巷这么洋盘。”阚锐指了指眼前这个由售楼部蜕变而成的地瓜社区说,这里既是居民玩耍休闲的天地,也是居民自主创业的孵化园。活动业态更是丰富多样,除了早教、美术、音乐、舞蹈、瑜伽、脱口秀、Swing摇摆舞,咖啡、酒吧等年轻业态也纷纷入驻。
“周围新老居民都很喜欢这个社区空间,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社区扎堆。”阚锐自己也是地瓜社区的忠实粉丝,社区策划的亲子类活动几乎场场不落。每次带女儿参加社区活动,总能遇到儿时的玩伴或许久未见的老邻居。
“以前都是自己玩,现在是社区组织大家玩。”在阚锐眼中,老曹家巷时代虽然条件艰苦,但“熟人社会”所构建的信任与亲密,在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开着门,邻里可以随意串门。现在,楼越来越高,门却越来越紧。”而社区,就是打开那扇门的关键。
他认为,新的社区,新的符号,新的连接,最终所指向的,都是新的选择。“小时候我们没有选择,读书只能读对口的建工子弟小学,交通大多靠走。但现在,你可以更多更自由地选择教育、医疗、交通。”
当然,新一代曹家巷居民的梦想也全然不同,“以前我们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人的梦想,或许就是‘碧海蓝天,星辰大海’。”
让居民参与到改造工作中,按自己的愿望改造城市,自己做决定,阚锐想,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营造,也是“居民自治改造”的真正含义。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吕国应 实习生 刘炜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