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海日报》头版头条聚焦柴达木生态

旅游 大西北消息速览 2022-07-25 17:52

原标题:今日,《青海日报》头版头条聚焦柴达木生态

绿染柴达木。青海日报记者苏烽摄

位于青海省西陲的柴达木盆地被称之为“祖国聚宝盆”,这里雪山巍峨,草原无际,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姿的地质地貌,其间分布有星罗棋布的河湖湿地,纵横交错的戈壁景观,风吹日蚀的雅丹地貌。

曾几何时,八百里瀚海戈壁风吹沙跑,如今,绵延伸展的防护林如绿色屏障,牢牢阻遏住风沙的脚步,天朗气清的环境更是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带来了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海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毅然肩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只为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01

高擎生态大旗,亮出柴达木生态底色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海西推动柴达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衍生出无限希望。

无论是熙熙攘攘的村镇、城市,还是恬淡幽静的高山原野,当高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迎风舒展在广袤的柴达木盆地,昔日荒凉苍茫的景象已被满目绿意所浸染。

昆仑山北麓雪山冰川、江源河流、湖泊湿地、高山草甸、森林灌丛等自然生态环境和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相继实施;东达布逊湖、东台吉乃尔湖、香日德河、那棱格勒河、科尔河等水旱灾害防治项目不断持续跟进……

紧扣“生态立州”战略定位,海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攻坚,不断推动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三线一单”衔接,持续加强良好生态系统保护,进一步加大退化草地、湿地、沙化土地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开展生态补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等工作,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这是立足生态优先发展,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注重科学综合治理、生态绿色循环,竭力实现柴达木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有效保护的未雨绸缪,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柴达木盆地资源禀赋,注重制度、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更深层次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要使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得以巩固,让柴达木盆地生态底色永葆生机,还需有长远的布局和有效的举措来保障。

——生态优先、系统保护。海西充分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保护和修复,持续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全面维护生态平衡,全力守护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低碳节约、绿色转型。海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柴达木盆地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生态经济新优势,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从根本上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海西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推动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增进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美好期盼。

——改革创新、示范引领。海西注重制度、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更深层次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更高水平推动先进适用科技研发创新,全方位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彰显支撑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引领作用。

海西人奋力筑起一条坚实的绿色赶超新路,通过严守生态红线和环境底线,为建设美丽宜居家园夯实绿色根基。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柴达木生态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重大生态环保项目实施,启动零排放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新能源示范城市、示范城镇、示范园区,全州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向好中,不仅满足了各族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更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奠定了厚基。

02

勇担生态重任,筑牢柴达木生态屏障

风沙肆虐,连年侵蚀土地,风吹石头跑,望穿山野林地,干枯的枝杈随风飘零,这是曾经的柴达木;

风沙渐远,一抹抹绿色扎稳脚跟,青山拂绿新,环顾昔日荒野沙丘,绿植迎风傲立,这是如今的柴达木。

柴达木盆地幅员辽阔,亘古以来干旱缺水的半荒漠、荒漠化大陆性气候造就戈壁纵横、沙漠连绵的独特地理环境,既是青海省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区域,又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西部屏障。

这意味着,海西必须扛起生态保护的重任,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突出地位,聚焦短板弱项,持之以恒谋求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态保护路径。

举一例,晴时,站在都兰县夏日哈镇向远处眺望,只见笔直高挺的杨树林蔚然成海,近处,布满柠条、青杨和十字方块的沙障将一处处涌动的沙丘牢牢锁住。谁能想象,过去,这里遮天蔽日的黄沙席卷着农田、道路、树林,周边的村民饱受风沙危害,苦不堪言。随着海西州启动夏日哈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重点工程,这片土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近年来海西州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理念,不断努力探索西部荒漠化治理新路径。

而今,变化的不只是夏日哈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也曾是土地沙化治理的重点区域。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海西州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加速构建全州自然保护地统一分级管理模式,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级管理办法,使得区域内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包括黑颈鹤、白腰杓鹬、鹗等144种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

同样,徜徉在夏日的德令哈,应季的翠绿经由机场路、纬七路、纬九路一路铺展开来,德令哈市以城区绿化为骨架,郊区乡村绿化为依托,城市的绿色基点向乡村渲染延伸,为宁静的乡村铺陈了美好的生态底蕴,显化出盎然生机。

“十三五”期间,海西州扎实推进国土绿化三年行动,加速以城市周边、交通沿线、农田防护林为主体的区域性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0.84万公顷,生态修复效益成效明显。

仅去年,海西州就完成营造林任务1.17万公顷,完成村庄绿化26.16公顷。如今,随着国土绿化、全民义务植树、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等系列举措的稳步实施,海西州绿化总量正大幅增加,绿化质量亦不断攀升。

03

深耕生态潜能,擘画柴达木保护和发展新蓝图

过去,作为青海省最大的工业基地,海西境内分布着众多传统工业企业,也曾是撑起海西乃至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老旧工业体系渐渐成为负担。

面对日益迫切的生态环境发展问题,海西州在取道赶超中深入持久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在新时代焕发新气象的增长点,成为以绿色集聚发展动能的发力点。

走进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四大园区之一的德令哈工业园,常绿的松树环抱着车间厂房,整洁干净的道路上车流不息,太阳能路灯置于两侧,整个园区规划统一,从外到内散发着绿色低碳的气息。

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开展工业节能和绿色标准化行动,让这里发生着一次次“蝶变式”飞跃。过去纯碱加工生产中的废液、废料转身成为新能源、新材料生产加工的原材料,单价也从过去的每吨近千元,涨到如今的3000元至5000元不等,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园区道路东侧撑起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家传统老牌“两碱”企业构成了园区盐湖化工产业的核心。数年来,厚植产业结构转型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企业不断从老旧设配淘汰转型升级,从绿色低碳中谋求新机遇、新发展。

盐湖化工产业的“变革”是做好绿色低碳发展最有力的印证。“十三五”期间,海西州持续引导区域内传统煤焦炭、盐碱化工等企业加速升级转型,不断降低单位能耗和提升工业“三废”利用率,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较过去五年各类重点工程减排量累计削减达3.47万吨。

把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集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带动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催化剂”。

蔚蓝的天空下,数以万计的太阳能光伏板随着太阳的位移发生着变化,随着智能化系统的接入,这里的光伏、光热发电集群变得更加“智能”,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输向大江南北。

按照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目标要求,如今,海西州正在实施一批标志性项目:着眼“碳中和”目标,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化建设,加快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重点打造格尔木东台、大柴旦锡铁山、茫崖冷湖、都兰诺木洪等风电走廊,稳步推进平价风电项目建设;推广“新能源+储能”模式,支持“风光气储一体化”“风光热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开发,打造综合智慧能源基地……

我们看到,立足柴达木盆地资源禀赋,海西不断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生态经济新优势,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从根本上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向着共赢目标不断前进。

(来源:青海日报 记者:苏烽)

❶ 王定邦会见湖州市委书记陈浩

❷ 乔亚群会见天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应天行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到朋友圈吧—

监制:张永义

编辑:沈高洁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