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中注: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象征着力量与气势,象征着勇敢与威严。因此带有“虎”字的猛词有很多。比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白虎节堂”:古代议论军机大事的场所。而含虎字的名言警句也有很多,比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虎父无犬子”“老虎嘴里拔牙,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屁股摸不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苛政猛于虎”等。
成语因为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密码而成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代表中国的重要文化元素之一。据统计,传世常用的“虎”成语有二三百个之多。有意思的是,“虎”与“龙”的结合可谓“褒”的居多,例如龙盘虎踞、藏龙卧虎、降龙伏虎、龙骧虎视、龙吟虎啸、生龙活虎、虎略龙韬等。成语一般常为大众挂在口边,但有些有着非常积极意义的虎成语中,常用却很少见于词字典的收录,譬如虎气生生(或生生虎气);有的则几乎被人彻底遗忘,譬如不外爪、浮江亦以仁等。
当下,只要一提虎视眈眈,人们往往将他理解为贬义的“像老虎那样凶狠而贪婪地注视着,而且还图谋伺机攫取”。其实,这与这个成语原本含义完全弄反了。虎视眈眈的出处是《易经》的《颐卦》,其含义是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是正途。《颐卦》讲的是民生,是通过观察体会供养状况,提示必须要自己获得口中的食物。强调倘若只想从他人处获得食物必有凶险,必须要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供养自己,那种通过做奴才甚至打劫来获得供养的都不是正道,非但日子不好过,而且必然遭遇凶险。
除了以上,还有一种另类误解,虽然错会本意却意思不变,例如画虎类犬。画虎类犬出于《后汉书·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也就是说,现在的“类犬”原本是“类狗”。“画虎不成反类狗”字面上的意思应该是“画虎结果像小老虎”,表达的意思就是“画大老虎不成结果成了像猫那样的小老虎”,与“刻鹄不成尚类鹜”对应,寓意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与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另有常见的“马马虎虎”一词。人们常以为“马马虎虎”是出于虎与马的混肴,好事者还脑洞大开地无中生有杜撰出很多“出典”,其实,“马马虎虎”来自老北京的满语“lahu”,意即疏忽大意、马虎——马马虎虎就是lalahuhu。类似俗语还有打马虎眼,即故意装糊涂蒙骗人——这些见于老舍的《华实春秋》。
唐代诗人储光羲的《猛虎词》颂曰: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肉岂不甘,所恶伤明神。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蒙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彩笔耀朝日,爪牙雄武臣。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震。君能贾余勇,日夕长相亲。《猛虎词》全诗以老虎饥不食人的奇思妙想入笔,以集王道与霸道于一身虎的艺术形象,写出了君子为仕时对敌勇猛无惧,对民仁爱有加的高贵的雄风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