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北京的文化符号,是游客们来北京时必去寻找的北京特色。北京有很多知名的胡同,有的汇聚了文艺店铺,有的已经变身艺术街区,有的集中着历史古建。说起知名的胡同,我们往往会想到南锣鼓巷、烟袋斜街、东交民巷、五道营等;但是有一条胡同,就在前门附近却大隐隐于市,大部分游客都不知道,却被大家誉为北京“最文艺”的胡同。
紧邻前门大街的一条文化街
从游客熙熙攘攘的前门大街步行到杨梅竹斜街,仅300多米。比起老牌文艺胡同五道营,这里更多一份日常的烟火气,几乎没有外地游客的身影。杨梅竹斜街并不长,只有496米,东起煤市街,西至延寿街。据说在清朝初年,胡同里住着一位非常擅长说媒的杨媒婆,清乾隆年间在地图上被标注为“杨媒斜街”;后来根据谐音,在光绪年间被雅化改名为杨梅竹斜街。
曾经的杨梅竹斜街,可谓“众星云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鲁迅、梁实秋、刘半农、沈从文等众多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书局、会馆、商铺、娱乐场所汇聚,是当时一条风雅兼具风月的文化街。
现在的杨梅竹斜街,成了文创、非遗文化的港湾;不乏碎瓷工艺、纸雕、兔儿爷等传统手艺作坊,也有年轻人创办的设计师独立品牌。从过去到现在,杨梅竹斜街始终是北京的一大文艺地标。
文艺情怀与市井烟火
我们从煤市街一侧进入,一直走到延寿街,顺带走一走琉璃厂西街。一路上北京的古风古韵、文艺情调、市井烟火也能一览无遗,说不出的惊喜与感动。胡同边停着北京特色“老头乐”,偶尔有骑着自行车接小孩回家的当地人驶过,响起清脆的车铃声;在纯天然无PS的夕阳滤镜下,时不时能闻到胡同人家做饭的香味,所见所闻即美好。
杨梅竹斜街远没有南锣鼓巷的喧闹嘈杂,周末也没有太多人。这样宝藏的小众胡同,实在太适合找一个闲适的午后,背上相机过来走走了。
名人故居
短短的杨梅竹斜街上,曾经有许多名人居住过;比如湖笔大师戴月轩、京剧武生杨小楼、评剧演员新凤霞、京剧演员周益瑞等,不过绝大部分故居已难觅踪迹,改为民居后只留下几个门牌号,可供游人凭吊。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杨梅竹斜街25号,曾是乾隆年间户部尚书粱诗正的御赐宅邸“清勤堂”,后改为旅馆。杨梅竹斜街61号,过去是江苏酉西会馆,沈从文来京时便居住于此;并在这里创作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众多名篇。
值得一提的是,在胡同东口,原来有一处东升平澡堂,虽然不是什么名人故居,但却是当时北平的地下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现在这里是东升平宾馆,名字得到了延续。
书局遍布,过去的出版业集中地
杨梅竹斜街另外一大特色就是,这里是民国时期北京的出版业集中地,短短的胡同里书局遍布,如75号为世界书局、98号为正中书局、还有开明、广益、大东、大众、中华、环球等8家老字号书局。模范书局虽然是一家新书店,但却是如今杨梅竹斜街上与书店有关的最有名的建筑,也是整条街上最显眼的地标式老建筑。
由于书局内部不能拍照,只拍了几张外部的照片。一度拥有“京城最美书店”的模范书局,其旧址为民国时期“生报社”、彝宝斋南文具店,是一栋民国时期折衷风格的二层砖木建筑。能够看得出这栋老建筑被翻新过,但外部装饰和内部格局都被完好保留。
内部被一位热爱雕版印刷的老板租了下来,书店内不卖新书、畅销书,只卖珍藏版的书籍或者老板自己制作的书。一些市面上很难找到的签名版珍贵书籍在模范书局也能找到,是一家很有态度的书店。
青云阁,过去的四大商场之一
与模范书局同样瞩目的还有一栋始建于1905年的轿子型建筑,留有书写着“青云阁”三个大字的石匾额。这三字由晚清三朝元老、同治年间副贡、著名书法家何维朴题写。
清末民初时,北京城有四大商场,青云阁便是其中之一。当时,青云阁是名流汇聚的高档娱乐场所,集娱乐、购物、饮食、品茶、服务等等于一身。程砚秋、马连良、梅兰芳等京剧名角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等名人曾多次来此品茗会友;蔡锷更是在此遇见了小凤仙。
青云阁对面就是SOLOIST COFFEE,我们进店后选了靠近窗户的位子,一边喝咖啡,一遍欣赏窗外的青云阁,遥想民国年间,文人墨客在此激扬文字,高谈阔论的场景。
结语
庆幸的是,杨梅竹斜街经过改造后,大部分居民留了下来;让这里没有脱离生活,没有沦为那种“唯游客”的千篇一律商业化老街。不仅老北京的味道也被保留了下来,还有一些传统铺子、创意小店、咖啡食肆可以一逛。如果你也在寻找“京味儿胡同”,来前门商圈时记得来杨梅竹斜街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