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前,我对特色小镇、文旅地产还是一无所知时,曾在一个距离主城六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发愣。
周围荒草遍野,泥路扬尘,离最近的镇子五六里路,开车却要十几分钟。到那个刚刚评上4A的景区,更是还有十几里路,打观光旅游牌也靠不上啊?
我手里拿着那份项目可研报告,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十万方的古镇商业街,二十二万方住宅,总投资一十八个亿,货值二十五个亿。可问题是,这些房子卖给谁?
开发商信心满满地先给我讲了城市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5+2假日经济、避暑经济、候鸟经济,云里雾里,总之只有一句话“别看现在这里荒,未来遍地是黄金。”
兴致来了还不忘给我画饼:古镇商业街每年可以接待游客两百万,能有效促进住宅的销售;而住宅都卖掉,那常驻人口就增加了一万人以上,能够解决商业街淡季的经营问题,项目建成就能有效运营,当年投资,当年就能见效。
但听他的忽悠,我心里一沉。房地产行业也曾有个著名的猜想:如果住宅比做鸡,商业比做蛋,到底应该是先养鸡还是先孵蛋呢?先做住宅,倒是可以回笼资金,但商业不起来,住宅产品没有支撑度;先做商业当然可以有效吸引关注,但前期回不来钱,全是投入,很考验开发商的实力。
而这位口吐莲花的哥们,显然既无鸡也无蛋,这思路明显是要借鸡下蛋啊。
果然,不久后,他们公司营销总监聊天时说漏了嘴,这项目他们根本没做市场研究和分析,产品定位和设计规划都是外包第三方,无非是借文旅项目的东风和概念,跑马圈地,硬创一个现代古镇出来。
他们公司的理念就是,先圈地,再找概念包装,资产在手,变现不愁。从营销角度,他是不赞成上这个项目的,很难卖得出去,要真达到销售条件,要看区域的整体配套建设,但公司做这个项目某种意义不是卖给消费者,而是卖给金融机构的。
当然不能说卖,应该叫融资,但项目最终卖不出去,砸在手里,和卖给金融机构没多大区别。
这个逻辑和很多项目开发商业内街的思路不谋而合。商业内街很难做成全开放式的,笔者甚至见过几个全封闭的。这注定不可能有多少人气,而靠社区有限的居民养活整条商业内街无异于天方夜谭。
明知如此,为什么开发商还要做内街的设计呢?商住比的要求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内街,临街商业甚至公寓部分打成一个大的资源包,利于整体评估,便于对外融资。可见也不是为卖给普通消费者而打造的。
最近,笔者也听说那个特色小镇项目烂尾,高管跑路的消息。想来,脱离了群众的房产开发,未来爆雷的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