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待机”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领导的大家族,应该是英国人气最高的“天团”之一。而在旅途中偶遇女王一家,是我整个英伦之行最惊喜的事。
旅程终近尾声,我又回到了伦敦,还住在原来的民宿里。从我住的伦敦西区走到议会大厦只要十几分钟。到了议会大厦附近发现到处都封路了,赶紧向围观群众打听,他们说一会儿女王要从这里经过去议会大厦发表演讲。
要知道,能在英国见到女王可不是很容易的事,更何况我是第一次来英国。赶快绕路跑到国会大厦斜对面的十字路口,等着女王的车队从白金汉宫出发。
围观的群众有不少是伦敦当地人,他们在手机上同时收看BBC的直播,新闻随时推送女王的一举一动。很快女王的车队就在马队的带领下进入了议会大厦,旁边围观的当地人还让我注意看,楼顶上英国国旗降下来,升起了“女王旗”。
女王演讲的内容我并不关心,无非就是关于“脱欧”的事儿。半个多小时之后车队又从议会大厦出来返回了白金汉宫。旁边的人看着我拍下的照片一个个给我讲解:第一辆车里的是女王、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第二辆车里的是公主,后面敞篷的车里坐的是大臣。
女王的车队经过后,仪仗队依次从我面前走过。包括军乐团、海军等,甚至还有身着裙子的苏格兰军团。
1953年6月,伊丽莎白二世在议会大厦对面的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举行加冕典礼,从此开启了她半个多世纪的传奇人生。这座修道院也是我今天游览的重点。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可能中国人更习惯它的音意合译名字——西敏寺。“West”指“西”,“Minster”指主教座堂,特指最初附属于隐修院。它的官方正式名称更绕口: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协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协同教堂”意为不受教区系统管辖而“自治”的教堂。在中世纪早期,一些教堂没有罗马天主教会任命的主教,就从拉丁语“修道院(monasterium)”衍生出“Minster”这个词,当时伦敦东边有圣保罗大教堂了,这里就加了个“West(西)”字。
我这次去英国的时间不太合适,哪儿哪儿都在修,西敏寺被挡的几乎看不出本来的样子。
西敏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撒克逊人建造的教堂,“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1001-1066.1.5)”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本想去罗马朝圣,又怕离开英国王位不稳。“旅行”取消了,就依照教宗的吩咐,用“旅费”修建一所修道院赎罪。爱德华也希望自己去世后能有个像样的安身之地,从1045年一直修建到1065年,这座英格兰首座罗曼式教堂,就是今天西敏寺的前身。1065年12月28日教堂竣工并得到祝圣,一周后爱德华去世,如愿安葬于此。
爱德华没有子嗣,1066年他的继任者哈罗德二世(Harold Godwinson,1022-1066)在修道院加冕,同年底“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28-1087)”为了表现自己是真正的“征服者”也选择在此加冕。从那时起,西敏寺见证了英格兰39位国王在此加冕(仅有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未在此加冕)。1245年,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1272)希望自己安葬的地方更像样,就下令重建教堂。这一建就持续了两百多年,理查三世(Richard III,1452-1485)时期由建筑师亨利·耶维尔(Henry Yevele)参考了法国兰斯和亚眠等地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又按照英国的传统建成了狭长的单通道和宽大的十字翼。
1503年,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请人在教堂东头建起了垂直哥特式的圣母堂,他也成了第一个葬在这里的人。英格兰的国王们个个为其设计献力,教堂也成了各种风格的大杂烩。
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1534年西敏寺也被国王控制,并于1540年关闭。女王玛丽一世(Mary I,1516-1558)统治时期曾短暂成为主教座堂,但在她去世后的次年,她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再次将西敏寺关闭。
伊丽莎白一世
西敏寺在1579年重开,但从此管理修道院的不再是主教,而是由国王任命的牧师团长。也就是说,修道院是由王室直接管理的新教教堂。伦敦也有天主教堂,西敏寺不远就有一座“威斯敏斯特主教座堂(Westminster Cathedral)”。网上很多攻略都是东摘西抄不负责任,把西敏寺称为“威斯敏斯特教堂”,修道院才是正确的名字。
把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的克伦威尔于1658年去世后也曾葬于修道院内。但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拆毁他的坟墓,觉得鞭尸还不够解气,就把克伦威尔的头颅砍下来挂在修道院顶上达61年!估计后来都快被人忘了,重新修建时才取下来。
西敏寺最后完成的部分是西侧两座68米高的塔楼,由英国建筑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设计,直到1745年才竣工。1875年起,教堂正面由建筑大师乔治·吉尔伯特·司各特(George·Gilbert·Scott,1811-1878)整修,他过于沉迷哥特式风格,因此破坏了许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
记得曾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评价巴黎圣母院是“石头的交响乐”,同样是石头制造的哥特式教堂,西敏寺既是英国王室的一部石头史书,又是一座伟人的博物馆。数百年来,不仅英国王室婚丧嫁娶都在此举行,众多名人包括牛顿、丘吉尔甚至霍金也都长眠于此。
为了避免排队,我提前在网上预订了门票。但看完女王的车队再过来,修道院前的游客早已排起了长龙。经过安检后取了导览器,走进了这座伟大的教堂。
入内后先看到的是数尊雕像,大都是安葬于此的英国名人。能和君主埋葬在同一座修道院里,无疑是英国贵族和各界精英临终前的心愿。
由于第二天女王要亲临修道院,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的做着准备,修道院也将在下午2点提前关闭。我进来的时候游客非常多,大家都按照固定的游览路线按一个方向走。墙壁上,地面上布满了写着人名和生卒年月的纪念碑。在大殿北侧向西走的路上,被无数人每天踩来踩去的一块极不起眼的石板上刻着“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正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不禁感叹:一代传奇巨匠去世后的墓碑竟如此朴素,被人很自然地踩在脚下,这才真是人类科学的“奠基人”。
大殿中央靠近西门的是建于1920年的无名烈士墓,纪念一战中牺牲的无名英雄们,让他们享有和国王同等的荣誉。这也是西敏寺里唯一一块不允许踩踏的墓碑。
高31米的中殿是英国最高的哥特式拱顶,1735年制作的西窗上绘制着《圣经·旧约》中的人物。
沿着中殿往前走,巨大的屏风前有几排座椅,是举行礼拜活动的地方。
屏风后面是唱诗班席位,前面一左一右各有一座壁龛。左侧的壁龛估计学生们学物理时候没少痛恨他,这位倚在书本上的人正是物理学的奠基人——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6)。他上方的球体不是地球,而是标有黄道十二宫图的“天球”。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墓前也停留了更多的游客瞻仰。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拥有全英唯一保留至今的唱诗班学校,多为各种礼拜活动服务。
主祭坛位于五级台阶上,这一区域是举行加冕礼、婚礼和王室重大活动的地方。
祭坛前方的马赛克地面是1268年亨利三世时期铺设的,专门从罗马请来工匠铺设出华丽的图案。这一技术是意大利特有,叫“科斯马蒂(Cosmati)”工艺。
祭坛后面的屏风上有马赛克镶嵌画《最后的晚餐》
屏风后面的圣殿供奉着忏悔者爱德华的遗骨,不对游客开放。他也是英格兰唯一被封圣的国王。
在圣殿东北角是亨利三世的墓,使用了与祭坛地面相同的马赛克工艺装饰。
东头是1503年亨利七世请人建造的三通道的圣母礼拜堂,两排木椅是乔治一世(George I,1660-1727)创建的“巴斯骑士团(Order of the Bath)”的位置。座椅靠背上是骑士团成员的徽章,上方悬挂着他们的旗帜。礼拜堂屋顶的拱券雕饰密布,精雕细琢,拱顶悬垂下许多漏斗形花饰,精美至极。这座礼拜堂被认为是英国中世纪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礼拜堂祭坛由意大利雕塑家Pietro Torrigiano(1472-1528)设计,曾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被破坏,后又重建。
祭坛后面是开创了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夫妇的墓葬。
除去亨利八世外,都铎王朝的君主都葬在圣母礼拜堂里。南侧通道是女王玛丽一世的墓。既然提到玛丽女王就多说两句。作为亨利八世的女儿,她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即位后大力复辟天主教,烧死了至少300名反对者,得了个“血腥玛丽(Bloody Mary)”的称谓。
北侧通道是她的妹妹,终身未嫁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墓。
还记得我在坎特伯雷遇到的诗人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的雕像吗?他因《坎特伯雷故事集》而闻名,去世后也葬于西敏寺内,是最早葬在这里的诗人。也因为他,修道院十字翼南翼专门开辟了一个“诗人角(Poem Corner)”。作家们都选择长眠于英国中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匠身边。
毕竟修道院面积有限,许多文学家只能在此留个名字。比如诗人拜伦(Byron,1788-1824)和南墙雕塑中心的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莎士比亚去世后葬于自己的家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而拜伦是因为去世时被西敏寺以“品行不端”为由拒绝入葬,直到1969年才给他留了个名字。
莎士比亚雕像上方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Shelley,1792-1822)和济慈(Keats,1795-1821)的名字,左下方是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都未葬在这里。
地面上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的墓。整个修道院共有超过3000位英国名人的墓葬或写有名字的纪念碑。
甚至还有人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南墙后面的彩色花窗上,比如大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反正甭管用什么形式,只要能在西敏寺留名,就是莫大的荣誉。
靠近西门的圣乔治礼拜堂里保存着一把重要的木椅——英格兰历代国王加冕时使用的加冕椅。
这把椅子是1296年爱德华一世(Edward I,1239-1307)命人制作,为的是安放他从苏格兰抢来的“斯昆石(Stone of Scone)”。传说这块石头是《圣经·旧约》中先知雅各梦见天梯时作为枕头用的石头,辗转到了埃及、爱尔兰、苏格兰。人们认为坐在石头上加冕的如果是真国王石头才会发出声音,就称其为“命运之石(Stone of Destiny)”。起初被爱尔兰国王用作加冕礼,苏格兰得到后就保存在斯昆修道院里而得名。爱德华一世出征苏格兰抢走了这块石头,专门找人做了一把能放进这块石头的椅子加冕时使用。从那时起每位英格兰国王加冕时都坐在这把椅子上。
1996年,斯昆石被运回苏格兰爱丁堡城堡里,但英王举行加冕礼时仍要运回西敏寺。
写到这里,感觉斯昆石有点像中国古代传说的“传国玉玺”,拿到它才是真正的真龙天子。想想英国人也挺有意思的,把一块石头当成了宝贝。
石头放在椅子里的样子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的意义远远不止一座修道院,简直就是一部英国王室和名人的历史。伏尔泰曾这样评价它:走进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最伟大的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人们设置的纪念碑,这是英国人民对他们的尊敬。
Tips:
1、交通:地铁Jubliee Line/Circle Line/District Line,Westminster站
2、开放时间:9:30-15:30,周六:9:00-15:00,周日不开放
3、门票:成人23英镑,有免费中文语音导览,官网提前预订21英镑。
4、修道院才是它的正式名称,附近还有一座“威斯敏斯特教堂”,它对面的议会大厦又称为“威斯敏斯特宫”。
=========================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