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进彪(CCTV《谈事说理》评论员)
4月6日,山东滨州狂风大作,巍峨屹立的秦始皇铜像,在狂风助力下,腾空而起,飞出数十米,被吹倒在地,面目全非,铜制的冕旒也散落了一地。当日,山东滨州气象台11时20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信号。而由于铜像太大,当地工作人员都束手无策!据了解,这座铜像高达18.90米、重6吨,采用煅铜制造,坐落在山东滨州秦皇台风景区。(新浪新闻4月6日)
这座秦始皇铜像被当地誉为“世界第一”,当然也是当地的重要地标与文化标志,它巍峨屹立在风景区内,自然彰显出当地政府的形象诉求,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自豪与自信。从这方面来说,建造秦始皇铜像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认同,因为它就是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现实统一的历史性凝聚点。
但是,作为当地政府来说,却不能将建造秦始皇铜像等同于某种面子工程,虽然表面上说,这座铜像就是供人看的,但这并不是人们的根本诉求,因为人们看它的时候,眼睛只是辅助的外在因素,而真正的感知却在心理意识的活动之中完成。换言之,看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根本的目则在于借助这座铜像,在人们心目中凝聚起统一的意志,而这个心理意志的依托,正在于“巍峨屹立”四个字上。
然而,一场风就将这座铜像吹倒了,那么,人们心目中那种“巍峨屹立”的心理依托又何以为继?客观地说,那场风确实不小,可以吹倒一般的路牌,甚至还可以吹倒路边的大树。但是,这却不应当成为对这座铜像的参照标准,因为本身就不能将这座铜像等同于一般的路牌,它凝聚的是一种后人对前人的尊重,凝聚的是现代文明对历史辉煌承接。
如果翻一下中国文化名胜录,就可以看出,成百上千年的历经风雨而不倒的建造物比比皆是。而就现在的建造技术来说,已经历了多年的长足发展,与古人相比,不知已超越了先人多少倍,因而建造一座稳固的秦始皇铜像并不是什么难事,况且,大国工匠精神也成为人们对中国技术的认同,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工匠鲁班就出在山东,可以说,山东一带历来都是匠人云集的地方,从来不缺能工巧匠。
但这座“世界第一”的秦始皇像为何能被吹倒呢?显然这是因为当地建设者只是将它看成了政绩工程,只要看上去好看,不管它能存在多少年,那都与自己无关,反正自己的政绩有了,当地的形象有了,只要上过电视、上过广播、上过新闻,那就是一些领导的最大功劳。至于将来如何,那都不是他们考虑的事,功在当代,弊在千秋,因而能凑合就凑合。
这座巍峨屹立的秦始皇铜像,在狂风助力下,腾空而起,飞出数十米,被吹倒在地,面目全非,铜制的冕旒也散落了一地。表面上看,这座铜像是底盘不稳,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当地政府只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导致了政绩的空心化。(作者:CCTV《谈事说理》栏目评论员,CCTV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大视野》栏目原执行制片人,CCTV《艺海》栏目原执行制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