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残联 订阅我吧
以挚为心,携友同行。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挚友语音版!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文章是《不寻常的大观楼》,作者刘维嘉。
在我的记忆中,前门大街是京城最繁华和文化底蕴最深的地界之一。它位于京城南中轴线上,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
前门大街自古交通便利、商号密集、店铺林立,得益于漕运的兴盛。这里孕育出了民族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比如百年老店便宜坊烤鸭店、都一处烧麦馆、月盛斋酱肉店、张一元茶庄、长春堂药店、亿兆百货、大北照相馆……还有经营中药的同仁堂、经营绸缎的瑞蚨祥、经营帽子的马聚源、经营布鞋的内联升、经营酱菜的六必居和四大恒钱庄(恒利、恒和、恒兴、恒源)……老北京有句俗语这样形容大栅栏:“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
最值得一说的是,在大栅栏商业街区内有个始建于清末的大观楼,起初是“大亨轩戏茶楼”。清光绪31年(1905年)更名为“大观楼影戏园”,是由中国电影创始人任庆泰(字景丰)经营的北京南城最早的放映电影场所之一。1913年更名为“大观楼电影院”,就是如今的大观楼影城。
记得1981年春天,我的舅爷谭世英(京剧表演艺术家)从银川来到北京,住在我们家里。有一天,舅爷带着我来到大观楼,一起观看了电影。至今我还记得他跟我说的那句话:“我爷爷谭鑫培60大寿那年,在我父亲谭嘉瑞的陪伴下拍摄了电影《定军山》,这个电影就在大观楼演过。我和你奶奶(谭世英的二姐谭淑娱)小时候,常来这里看电影。”
舅爷的家曾经住在前门外八大胡同一带的铁树斜街大外廊营1号(如今的谭鑫培故居),与大观楼相距600多米。据《英秀堂谭》记载:“1905年秋,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琉璃厂的土地祠),拍摄我国第一部无声黑白电影《定军山》。谭鑫培扮演剧中主演人物黄忠,摄影师刘仲伦,照相馆经理任景丰。共拍摄了三天,完成影片《请缨》《舞刀》《交锋》三本。随后在前门外大栅栏‘大观楼影院’放映。因此,谭鑫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演员。”
当年,任景丰决定拍摄京剧电影《定军山》,有祝贺“伶界大王”谭鑫培六十大寿(中国人贯以虚岁计算寿诞之期)和为京剧留影双重心思。他和谭鑫培商议后,把拍摄地点选在丰泰照相馆,任景丰担任导演,他的徒弟刘仲伦摄影,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段。
在电影拍摄中,琴师谭嘉瑞和他的搭档为谭鑫培伴奏。虽说这是一部无声电影,谭鑫培不用演唱,但他出场和表演同样需要乐队伴奏。谭鑫培在乐队的伴奏下,完成了一系列干净利落的表演动作,把顶梁柱般的老黄忠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谭鑫培和任景丰是多年的老朋友,《定军山》这部电影是他们合作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戏剧影片,由此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电影《定军山》在大观楼放映后,在京城引起强烈反响,观看者络绎不绝。
为拍摄这部电影,任景丰从东交民巷德国人开设的洋行购买了老式手摇摄影机和胶片。谭鑫培没要任何报酬,甚至还推掉了商演的机会。他们想的就是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之美,留下中华文化的经典印痕。
说起这部电影的胶片,有的说没保留下来,被大火烧毁了;也有的说,这部电影胶片并没有被烧毁。祖居北京的书法家孙小智说:“我8岁前和养父一起住在宣武门外的校场口,老人生于1904年,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京城讨生活,算是京剧票友,拉得一手好京胡。依稀记得1960年前后我7岁左右,养父曾多次带我到长安大戏院看戏,什么《乌盆记》《雏凤凌空》《失空斩》……我都看过。其中一次却是看电影,影片中一个穿盔甲、披护背旗、手持大刀、有着长白大胡须的像是三国中的老将黄忠,后来大了,我才知道那确实是黄忠。那个电影是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定军山》,当时也看不懂。后来养父跟我说过,《定军山》这部电影是中国的头一部国产无声电影。受养父的影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咱也喜欢京胡,拉过几段西皮流水,哼上几句‘样板戏’,尤其喜欢《沙家浜》谭元寿的唱段。”如此看来,孙小智先生所言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任景丰、谭鑫培、刘仲伦三位大师,站在中国京剧艺术与现代影像技术筑成的高地上,在弘扬国粹艺术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并获得成功。由此,开辟了中国电影的启蒙之路,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
2005年初,中国广电总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在大观楼举办的“中国电影诞生地百年纪念活动”,并提议专门在这里设立了中国电影第一厅。
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著名导演安战军于2005年执导了电影《定军山》,并于2006年2月在北京大观楼影院举行了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影片中饰演原京剧大师谭鑫培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他激动地说:“100年前,我的曾祖父拍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就在大观楼影院放映,新版《定军山》又是在这里首映,这不光是巧合,也是戏曲、京剧和电影艺术之间缘分的延续。”
来源:《挚友》
作者:刘维嘉 配音:姚桂红
编辑:宣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