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有彝族人口7619人,占总人口数的80.3%。一直以来,双河彝族乡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21年12月,第三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名单公布,双河彝族乡榜上有名。
传统村落彰显彝村魅力
双河乡双河村委会的双河营村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上线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村落呈南北走向,村前建有一条700余米长的主街道,由低到高分为三排,巷道分为四纵,街道与巷道“三横四纵”的格局,将村落划分为营头、营中、营尾。下排、中排、上排纵向巷道由青石板铺成,横向的巷道为青石板铺设的台阶,由低至高拾级而上,传统民居分布于道路两侧,建筑坐西朝东,呈西高东低分层式布局。
进入双河营村,映入眼帘的便是房屋外墙上绘制的具有彝族特色的图案,传统民居在茂盛的参天古树掩映下,静谧和谐。古树下的泉水顺着村落沟渠缓缓流淌。墙画、古树、泉水自然“装饰”于道路两边,人们拉家常、廊间休闲、散步,由于远离市区和集镇,村民日常闲适的生活更显幸福从容。
谈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有着64年党龄的张正尧老人说:“大家都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前我们种田都靠牛靠马,现在我们村子里的路都那么宽了,村子越来越漂亮,生活也越来越好,这些都要感谢共产党!”
绚丽多彩的特色民族文化
双河乡的彝族村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风俗习惯——跳乐、秧佬鼓舞、对调子、唱敬酒歌……
“开街节”是彝族群众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后的第一个街天,彝家人总结上一年的得失,祈盼来年有个好收成,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火把节是彝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在当地都会举行隆重的火把节活动。而秧佬鼓作为双河乡最具特色的鼓舞,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成为了双河乡民间婚丧嫁娶、节日庆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每逢传统佳节,双河人民都要跳上一段,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动态”“静态 ”相结合的保护措施,统筹协调双河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工作,大力推进秧佬鼓舞民间普查、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全力抓好非遗传承和申报工作,大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2019年,双河乡联合晋宁区文化和旅游局、晋宁区文化馆相关部门完成了秧佬鼓舞教学视频和《晋宁秧佬鼓》书籍的出版工作,使双河秧佬鼓更具艺术性和表演价值,也为民族文化传承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经过不断的努力,2020年双河乡被评选为“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乡村振兴圆梦幸福生活
双河乡的荒川村委会,昔日是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随着脱贫攻坚和富民政策的落实,荒川村委会8个小组村内外道路好走了,路灯也亮起来了……不仅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烤烟、蔬菜、花卉等种植业也发展起来。村内成立了烤烟种植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育苗,又由合作社联合有关部门统一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教学指导,不但提高了烤烟的质量,也为农户减轻了负担。合作社还建起了生物质燃料加工厂,进行秸秆回收再利用。荒川人也紧跟绿色发展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下建起了蔬菜花卉交易市场,让村里的农产品有了很好的销售交易场所,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一些常年外出打工的村民又回到了荒川村,把在外面学到的种植技术带回了家乡,在自家的田地里种上了花卉和蔬菜,还有一些村民把部分闲置的土地租给外乡人搞起了种养殖业,盘活了荒地,带动了就业。
如今,荒川村里一栋栋小楼房拔地而起,这些变化就像新型的“输血管道”一样,把知识、技术、观念带进了荒川的每一个村组,同时也把村民的劳动成果向外输出,无论是种花种菜还是栽种烤烟,大家都劳有所得,成就感、幸福感也就越来越强了。
作者:李丽琴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冯琴
编辑:庞玉珍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