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上海,不难发现上海的大街小巷遍布着全国各地的地名。就算没去过上海的朋友,也一定听说过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并很有可能听说过上海的衡山路、淮海路、武康路、四川路等知名马路。上海的许多马路都会用中国各省市的地名来命名,因此一天内“游历”多个省,也成了上海的日常。
一个街区,集齐东三省的路名
而特别有意思的是,上海市区的路名所用地名并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尽可能地按照地理方位、去对应地命名道路,这点许多上海人都没意识到。比如位于上海东北地区的虹口区,就有许多东三省的路名。
而且我发现,在虹口区四平路、海伦路、沙泾路、溧阳路围合而成的不到0.1平方公里的地块里,竟然集齐了东三省的马路,这一现象在上海也很少见。比如“来自黑龙江”的哈尔滨路、海伦路;“来自吉林”的四平路;“来自辽宁”的辽宁路,顺便遥望一下距离该区域两公里外的大连路。
此外,这一区域所包含的德必老洋行、1933老场坊等已成为魔都北外滩的新兴文化地标。又因这一区域内保留了1200多米的河道以及8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桥梁,水系格局保存完好;由于这里的马路都不宽,少了些都市感,因此被誉为现代版的“魔都水乡”。总之,是一个看点颇多,适合扫街打卡的地方。让我们以“来自黑龙江”的哈尔滨路为重点,开始逛。
曾经的“游民王国”哈尔滨路
哈尔滨路不长,一公里都没到。但是正是这样一条短小精悍的马路,见证了魔都近代诸多的历史风云。在1942年以前,哈尔滨路溧阳路一带,是公共租界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英国人来这里建了和记洋行,美国人在这里建了汇芳锯木公司。1937年在日军的炮火下,英美老板们纷纷出逃,这里成了难民、灾民及无业游民的天堂,一度被称为“游民王国”。哈尔滨路上的哈尔滨大楼更是魔都远近闻名的“游民窟”。
从1917年建成的百年建筑虹口救火会(如今依旧是虹口消防中队的驻扎地)开始,穿越第一人民医院的庞大地块,过了俞泾浦,哈尔滨路便“基因突变”起来。现在的哈尔滨路上,过去的老洋行成了文化创意园区“德必老洋行1913”,曾经的哈尔滨大楼成了半岛湾创意园的所在地,沿街开起了咖啡馆、茶饮店、书店等等。整条哈尔滨路,历经一个世纪的变迁,也迎来了重生。
辽宁路上所剩不多的市井烟火
过了沙泾港,从辽宁路哈尔滨路交叉路口开始,告别了时尚摩登,又是另一番景象。
和其他与周围割裂开来的时尚街区不同,辽宁路上仍留存不少老式民居,不少当地人仍世代居住在老屋里,构筑起了上海所剩不多的市井烟火,看一眼少一眼。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有一个坐在躺椅上晒着太阳的老人家,或者正在处理晾晒这桩冬日大事的叔叔阿姨。
他们日夜面朝沙泾港,远处的都市天际线拔地而起,周围的时尚店铺越开越多,他们也丝毫不以为意,或许他们正在细数这里最后的时光,等待告别。
新兴地标上海音乐谷
而沿着辽宁路一直走,就是魔都老牌的创意园1933老场坊了。建于1933年的工部局屠宰场,经过了一番修复改造,保留了原“远东第一屠宰场”的气派与格局;更摇身一变,成了城市的时尚地标,经常被用作派对、婚礼、开幕式、周年庆、综艺等活动场地。
后来,1933、德必老洋行、半岛湾创意园都被划分进了更广大的“上海音乐谷”区域。SNH4848常驻的星梦剧场,便位于嘉兴路哈尔滨路路口,会有不少粉丝过来打卡。这里既有保留又有创新,集合了“居民社区、产业园区、商业街区和旅游景区”这四重身份。而走到海伦路四平路准备搭乘地铁离开时,会发现这里又是上海最常见的繁忙主干道,与刚才充满文艺气息的“魔都水乡”距离仅一步之遥。
新与旧、传统与时尚在这里碰撞交融;未来,这里也将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重要区域,年轻人最爱的上海潮流文化地标。被誉为“伦敦西区”的音乐谷能否翻版并超越,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