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千古名句是很有生活哲理的。正如我们常常想尽办法到外地游玩,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为“一睹芳容”毫不吝啬地花钱花时间花精力,甚至还乐此不疲,而却总是忽视身边的一些熟悉而又被无意间闲置的景色。
一个晴朗的上午,和朋友登上了回故乡必经的马鞍山顶,才突然发现,绝美的风景就隐藏在被熟视无睹的眼前。
马鞍山并不高,就在新铺古镇老街的后面,峰顶有两个凹型小山峰,极像一副放置马背上的马鞍,所以马鞍山是因形似而得名的。马鞍山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从福建缓缓南来的武夷山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马鞍山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古镇的一面屏风。山下,石窟河水从北向南蜿蜒而来,流过古镇,让山、水、古镇糅合在一起;山秀了水的清灵,水俊了山的神韵,而古镇则把它的沧桑和底蕴无私奉献给了山水。大自然用细腻的笔触,流畅的线条和洒脱温润的南国风格把这一切描绘成一幅典雅而秀美的水墨画。
在我看来,马鞍山是宁静的,但又可以说是热闹的。站在山中,既能听到风吹松林的轻啸,听到山泉潺湲的流淌和享受空山鸟语的安静,又能听得见山上居民寻常院子里的鸡鸣犬吠,看得见袅袅于林间的发人联想的炊烟,还能听到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声、集市里嘘嘘嚷嚷的人声,而且因为密林阻隔,听声不见人,让人置身于绝妙的意境之中。这里没有“山川何寂寞”的孤独,也没有“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喧嚣。处于山中,闹是他们的闹,静是自己的静,可以无忧无虑,可以宠辱偕忘,也可以没心没肺地快快乐乐地“活”一会儿,这种“闹中静”的情境就这样矛盾而又和谐地长期存在着共融着。
古镇与马鞍山的配合也是非常默契的。站在山对面的河岸上,远远眺望马鞍山,你会为眼前的景象而浮想联翩。古镇建在马鞍山的斜坡上,地势差距使得房屋彼此错落,形成一种节奏感,像一首歌谣,分成许多个声部;绿色的树林和林间五颜六色的山花与古镇的商店招牌、穿着各种颜色衣服的人群构成一幅色彩丰富的写实的“杨柳青年画”;从石窟河边的“河唇街”一直往上,古镇的店铺和街道又像一叠叠大书错落有致地堆放——河唇街、中心街、新东路和马鞍山,无不体现国画水墨的层次美;而在街上来来往往做生意、购物的和在山上休闲的人群,河畔垂钓的散步的人协调在富有动感的大背景里,虽然没有了新铺古埠的繁华热闹,没有了河上的木船、木排和岸边的小摊贩的密切配合,也足于构成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了。人与山共存,山与人同乐,人文和自然巧妙地结合,此刻,你也许会想到晋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谐、淡然、与世无争,就这些品质而言,马鞍山下的古镇与桃花源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处,也许,这就是马鞍山独有的特质吧。
新铺古镇处于石窟河下游,地势低,湿气重,早上或傍晚经常会出现有雾的天气,特别是有轻雨的季节,白色的雨丝、雾气像薄纱一样轻轻笼罩四围的物象,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远远望去,山峦、房屋、街道、河岸、渡口……一切都在雾中,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此时,倘若你能行走老街,烟雨雾气随风飘荡,如影随形,一定会让你有飘然若仙的感觉。
最美的是华灯初上了,河畔休闲绿道和老街的路灯,店铺门前的广告灯,居民楼的照明灯,山道上、河两岸以及大桥上的装饰灯一齐亮了起来,层层叠叠的灯光把古镇的夜装扮得格外明亮耀眼,河面的倒影更是美得让人沉醉。灯影将富有江南韵味的山和水,古楼和老街的夜景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面对这光影的世界,不由想起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没有那种纸醉金迷喧闹的繁华感,却也有视觉中光影的朦胧感和热烈感。我想,用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词句来形容应该是更为恰当的,观赏完层层叠叠的灯花,继而吟诵这首词的结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浪漫的联想也就会翩然而至了。
对于我来说,马鞍山在我的心灵深处隐藏着更丰富的内涵,或者可以说是寄托着更丰富的情感,因为,新铺古镇是我可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