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我国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它们有些虽然难度巨大,但是它们都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比如说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我国又修建了一条难如登天的“人工天河”。
红旗渠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960年2月开始动工,于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耗费时间接近十年。红旗渠的修建难度巨大,它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红旗渠的所在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自古以来便是常年干旱的地区。在1436年至1949年这514年里,林州发生了大旱接近30次,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人们只能易子而食,仅在史料上记载的就有5次。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不过在1959年,林州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境内的4条河流全部干枯,人民只能远道取水吃。为了能彻底解决水的问题,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建红旗渠的计划提了出来。
红旗渠的水源主要来自太行山上的浊漳河,民工们需要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浊漳河的河水引入林州。当时条件非常艰难,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不够,技术也达不到标准,修建红旗渠困难重重。
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施工非常艰难,人民只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最普通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迭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红旗渠总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墙高有4.3米。
红旗渠虽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它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该工程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加的工人达到7万人。在修建红旗渠的十年里,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红旗渠不仅是一个利民的水利工程,它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精神,代表着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精神,在2017年12月,它还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