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3年大学毕业后,就在家人的安排下出国读书、工作。原本我就是个喜欢旅行的人,短暂的年休假期,只够走马观花般地跑到知名地标前打个卡、发个朋友圈,完全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于是等到16年,我终于辞职,背着相机开始环球旅拍,也是尝试深度旅行的开始。
现在,我就把这段经历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打破偏见
偏见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东西。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素材,大多也是其他人出于自身目的所希望我们知道的,那么不可避免会与真实的情况有偏差。比如受到一些绿营媒体、名嘴们的误导下,我认识的很多台湾朋友在亲自来过大陆之前,真的以为这边穷的连个茶叶蛋都吃不起。。。
那么,我们自己呢?难道就没有受到同样的误导宣传,对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产生过同样的偏见?所以,深度旅行的快乐之一,就是能够亲身地去了解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产生自己的判断。
比如巴黎总是被文艺作品塑造成文艺之都,很多国内的商店攀上了巴黎的噱头似乎都会添加几分浪漫的气息。但是作为外国游客抵达这里,你又会有一些失望:这个地方现在治安恶化,几乎成了小偷的天堂,换成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每天晚上9点之后,有些贫民区的地铁和道路就会被黑帮接管,本地人都不敢夜间轻易出门。
比如总是被我们戏谑“狗中哈士奇,国中土耳其”,但是当你落地伊斯坦布尔机场,你才会惊奇地发现,这是个高度现代化、世俗化的国家,基础设施比部分欧洲国家还要完善。此外,老百姓英语、德语普及率很广,也非常友善,在夜市的餐桌旁、在穿越大桥的轻轨上,都会有当地人主动和你攀谈。
站在高处俯瞰夜幕下的伊斯坦布尔,吹着海边的风,你会感慨这座城市将古典与现代相交融,拜占庭与穆斯林的文明都被镌刻每一寸砖瓦上。
认识多元
深度旅行的另一个收获就是能像当地人一样的生活,从而真正地认识到多元的文化。就拿圣诞节来说吧,我们从国内教科书及其他媒体中,所得到的的印象都会集中在12月末的冬天,白雪皑皑下带来温暖的圣诞树,还有慈祥的圣诞老人。
其实当你走出去,你会发现,首先,有很多东正教国家,他们的圣诞节是在1月的。。。
然后,南半球国家因为季节相反,所以他们的圣诞节是夏天,由此诞生了比基尼版的圣诞老人。
最后,跟传统欧洲国家把圣诞节和我们华人春节一样的过法不同,澳洲、新西兰这些没有历史包袱的新国家都是以载歌载舞的party形式来喜迎圣诞。
此外,习惯了国内的快节奏,真正开始周游列国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很多地方的人民真的不是那么想着赚钱。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缅甸,老实说这里经济的确不算好,不过老百姓知足常乐,活得也非常淳朴。
此外,当地人一生至少要出家一次。僧侣们清晨出去化缘,白天做佛学的功课,也会非常友善地接受外国游客的拍照。Anyw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和追求幸福的方式。
总结
旅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炫耀,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换个地方,去体验别处的人生。马上就要30岁了,还未到达的地方依然很多,我会继续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