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
第1086期
北纬31°14′,流淌着川流不息的郎川河。1000多年来,傍水而建的郎溪城虽历经沧桑,几经兴衰,但城址格局基本未变,历史文脉绵延一贯。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悠悠的胥溪河,深藏着吴楚争霸的历史硝烟;巍巍的伍员山,氤氲着张大千的梦里家山。
这里既是安徽省承接长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的最前沿,也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徽文化的融合地。
近年来,郎溪快速崛起,特别是在抢抓国家皖江示范区建设战略规划的机遇中,大力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城乡一体化和大文化郎溪”建设实践,实现了 “从全国贫困县到安徽省科技发展先进县,从传统农业县份向新兴工业县份,从江南水患之城到中国绿茶之都、江南水韵之城”的华丽转身,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郎溪现象”,一个个发展目标也逐渐清晰起来——“长三角区域合作示范区、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皖东南山水人文宜居区”,进而向更高目标“九德郎溪,中国根柢”迈进。
无疑,这种嬗变离不开高端规划的引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在文化赶超的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相结合”。
顶层设计本是系统工程学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即做任何一项工作,必然有一个策划--规划--计划的过程,其中策划、规划就是顶层设计。近年来,郎溪县已按照“全域统筹”的理念,将顶层策划、规划覆盖到每一寸土地,“九德郎溪”等系列人文策划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从《郎溪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创新发展战略与策划》《郎溪城乡一体化规划(2011-2030)》到《“大文化郎溪”创新发展战略与行动指南(2012—2016)》,郎溪文化建设可谓步履充盈。
“九德郎溪”的文化主题和概念是2010年南京大学张鸿雁教授在《郎溪城市景观品质提升及城市泛园林化概念设计》中首次提出,并获得郎溪县的高度认可,进而推广至全县。其以《尚书•皋陶谟》中“为政九德”的概念为思考,创造性地提出“郎溪九德”的主题概念赋义,即“仁、义、礼、智、信、静、清、趣、善。其中,“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文化的“五常”,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处事法则和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静清趣善”则体现了国人对理想生存环境的向往。建设“九德”郎溪,就是把“九德”的内涵植入城市建设和人文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张教授指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元素,“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中国根柢在九德。“九德”作为郎溪城市文化的核心,在全世界具有唯一性,并有望成为中国根柢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大文化郎溪”发展战略在秉承原有定位的基础上,以创新文化郎溪特色县域定位为出发点,系统打造“九德郎溪”的主题县域空间和主题文化发展战略,以软实力和特色竞争力的构筑促进县域的整体提升,打造中国文化根柢示范区和创新区。
其整体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九德郎溪,福民为本,双核驱动,有机发展”。即确定文化在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中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以“仁、义、礼、智、信、静、清、趣、善”九德为郎溪县域发展的主题概念和特色定位,以为郎溪人民谋福利、创福祉、积福德为根本,依托科技和文化双核驱动,以文化力取代资源力,以持续力取代消耗力,实践城镇发展的社会循环模式,将郎溪打造成为文化理性引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有机发展的文化型城市。
通过“文化郎溪”建设,将实现四个方面的价值意义:即重新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髓,实现历史文化价值;以地方性文化崛起整合区域发展与富民效益,创造县域经济与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实现示范标杆价值;打造郎溪“农、文、旅、工、创”联合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拓展“文化郎溪”产业覆盖半径,实现经济产业价值;创造郎溪社会全员的文化福祉,实现文化礼仪递进共享机制,实现民生福利价值。进而创造出文化层面的 “郎溪现象”。
整个“文化郎溪”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由六个方面组成的系统目标体系,即:以“一核九区”为特色县域文化主题,建设中国根柢文化创新试验区;以文化富民、文化福民为导向,建设民生文化的先行区;以文化设施的高质量建设为基点,建设安徽省高品质人文县区及人文循环示范区;以发展“5+1”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为重点,构建郎溪特色全文化产业链实践区;以“九德”文明行为普及及素质提升为亮点,建设“九德”文明素质典范区;以全面实施12大工程为抓手,力争建成中国特色文化先进县。
“文化郎溪”建设的主体建设工程,以“1249”战略为龙头,分为六大体系、十二项工程及55项具体操作项目予以系统推进。
“1249”战略建设要点为:一大主题——大文化郎溪的“九德文化”主题。以郎溪特色城市定位为出发点,系统打造“九德郎溪”的主题空间。双核驱动——文化、科技双核驱动发展。建构县域大文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引领区域文化的持续发展。四带引领——打造县域四大文化产业发展带,引领文化产业倍增。在空间上打造“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带、环南漪湖养生文化产业带、伍员山-亭子山文化休闲产业带、南部生态型文化旅游经济带”。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文化设施的共享,提升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产业倍增的发展目标,使文化产业成为郎溪的支柱产业之一。九德立县——打造县域九大主题特色镇。结合郎溪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打造“仁”“义”“礼”“智”“信”“静”“清”“趣”“善”九大特色主题镇,形成“一镇一主题”的文化空间格局,引领九个乡镇主题文化特色发展,构成整个“大文化郎溪”的独特系统合力。
“六大体系”建设目标为:文化价值体系、文化资源体系、文化活动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设施体系、文化人才体系。在此六大体系之下,衍生十二项工程,具体内容为:
——县域形象再造工程。通过文化主题地标、生态景观、商业文化空间、街道名称重构、乡村建筑改造及色彩重构,打造郎溪空间上的崭新形象。
——乡镇文化主题创意工程。其根本便是“九德”文化的空间演绎,具体分布为:梅渚镇“仁”,毕桥镇“义”,涛城镇“礼”,十字镇“智”,新发镇“信”,姚村乡“静”,飞鲤镇“清”,凌笪乡“趣”,建平镇“善”。比如:建平镇定位为“首善之镇”,十字镇定位为“智慧十字”,涛城镇定位为“礼运涛城”,梅渚镇定位为“仁润梅渚”。其客观演绎表现的具体方式主要为广场、建筑、小品、交通工具、街道和体验观光区的设置。
——文化产业建构工程。分三个层面:即打造以茶、黄酒、佛文化为主体的优势主导型文化产业,带动以文化休闲、文娱演艺、文化会展、文化艺术品为主体的特色引导型文化产业,培育以教育培训、动漫游戏和文化创意为主体的新型战略型文化产业。
——旅游景区文化整合工程。整合全县旅游资源,以十大旅游景区打造为重点构建县域旅游产品体系。十大旅游景区为石佛山—天子湖景区,南漪湖福寿岛景区,伍员山景区,佛文化园—美之园景区,高井庙森林公园,龙须湖景区,涛城尚庄园,中华茶博园,十字铺生态特色农业观光园,古南丰徽派黄酒生态园。
——本土资源挖掘与保护工程。开展遗产资源普查,明确郎溪目前应该重点挖掘保护的绿茶之乡、古南丰、跳五猖、蜜枣、闷酱等特色资源,制定遗产保护规划。
——文化场馆扩建工程。围绕“九德”的特色,实现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的新建与升级。包括图书馆、历史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群众文体馆及九德文化研究中心等。
——文化精品创造工程。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工程,包括城市文化系列宣传片、茶田实景歌会、胥河电视纪录片、《文化郎溪》系列丛书、“九德郎溪”主题歌创作及一些传统歌舞的改良。
——文化活动繁荣工程。主要是节庆活动的策划与举办,包括国际茶文化经贸旅游节、世界经编博览会和九德传统文化艺术节。
——产业载体建设工程。其目的是通过文化重点项目的发展带动郎溪成为文化密集区。主要项目包括建设各类文化交易市场、文化休闲街区和重点文化企业。
——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在全社会开展全民素质教育培训、先进典型评选引导及全民素质提升实践工程,实现全民素质的提升。
——服务网络普惠工程。构建郎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系统化“文化精神文明创建”行动,实现“数字郎溪”的全域覆盖。
——郎溪人才培育工程。主要是六个方面的设计,即建立“郎溪智库”,实施经编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开展现代农业实用人才培育,抓好九德人才塑造,实施茶产业人才振兴计划,培育一批文化名家。
实践是最好的解读。从近年来郎溪城市建设中的“露水、显绿、彰文”到“城市都市化、郊区城市化、乡镇精品化、乡村田园化”,从文化活动中的“郎川人文大讲坛”影响深远到“郎溪合唱节”的如火如荼开展,从文化建设中的场馆规划设计到文化产业的谋划启动,“九德郎溪“正在逐步变为可以触摸的现实。伴随着“智如茶,趣如童,义如治水。信如城,善如水,静如天籁。礼如郎,清如溪,仁爱天下”这些最郎溪元素的抽绎,“九德郎溪,中国根柢”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气魄益发彰显。
水韵茶都,九德铸魂。古城郎溪,河水潺湲,从古流到今,从今流向永远......
(作者系郎溪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