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一个近郊辖区,春秋晋国名帅栾武子的封地,唐朝宰相苏味道的故乡,大名鼎鼎眉山三苏的祖籍。这里地势平坦,有着华北平原最为肥沃的土地,这里民风淳朴,生活安逸,百姓安居,各种民风民俗仍然盛行于乡间。
就说春节拜年吧,拜年的习俗全国都有,但是我们老家的拜年方式会让人跌破眼镜,拜年就等于磕头,没错,是真的双膝跪地,弯腰伏身。小时候看到乌压压的拜年人群,齐声高喊一声拜年了,然后呼啦啦跪倒一片,场景相当壮观。身为女儿,是不需要磕头的,小时候看着堂哥们磕头的样子,甚至有些羡慕。这种习俗少数冀南地区还保留着,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地方都渐渐没有了,我的家乡依然保留着这种最为热气腾腾的拜年方式。
中国传统春季基本起于除夕,结束于正月十六,长达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家乡的拜年起于大年初一的凌晨,止于正月十六。拜年又分为两类:家人和同村长辈间的;自家亲戚的。
初一凌晨是同村同族之间的拜年,因为要走全村,所以很多辈分小的人天不亮就起床开启拜年之旅,起床后一般先给自己家里长辈拜年,儿子儿媳及成年的孙子都要给父母叔伯及祖父母拜年;家里的拜完后,一般约上同辈的兄弟结伴去同族的长辈家拜年,同族的长辈拜完接着是同村不同族但平日里关系好的长辈、邻居等等。不同族的和邻居拜年不是必须的,只不过是通过这个礼节来融洽关系的一种方式。但是家里长辈,同族长辈这个拜年是必须的,如果没去,会被人诟病的。
初一早上跪在满是鞭炮屑的院子里
从初二开始走亲戚,不管是娘家、舅家、姑家、姨家,还是表亲或者远亲,只要正月里走动必然要涉及到拜年,小辈都要给长辈磕头拜年。
当地拜年的规矩:未出嫁的女儿和小孩子不需要磕头拜年、新娶的媳妇拜年不磕头但是要到场、过去一年家里有老人去世的,新丧在身不出门拜年也不接受别人来拜年,除了这几类及身体不便者,其他人都要给自己的长辈同辈年长者行拜年礼。
年初一拜年
小时候觉得初一拜年是一大景,兴奋而期待;等到成年了觉得这个习俗好土,甚至觉得难为情;到了中年,觉得这个习俗虽然迂腐,却不失亲切和温暖;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人一生中除了亲人离世会跪拜,恐怕一生难有机会行此大礼,而我们家乡拜年的习俗却让跪拜在春节变成最自然的礼仪,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磕头拜年的场景。我们家的辈分比较大,加上家族也大,每年来拜年的人很多,大年初一我们都不能睡懒觉,虽然女儿不用去拜年,但是人来人往的,父母希望新年新气象,不希望人家红红火火来拜年了我们还在睡懒觉。一般父母会五点多起床,把院子打扫干净,铺一个席子迎接拜年的人群。
这之前一定是和伯父伯母给爷爷先拜完年,然后是堂哥堂嫂及侄儿们给爷爷和伯父母及我父母拜年。接着是迎接陆陆续续的族人们,大都是一家家结伴而来,当年爷爷在世时,大家来了先找爷爷,给爷爷拜完后,再给父母拜,而且一人一个头,不能少。这种集体大规模的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天亮甚至早饭后。看着族人们、关系不错的、邻居们大都来过以后,父母才敢出门去拜年,因为辈分高,家族内只有几个长辈,因此除去仅有的几个长辈,父母还会给年龄大的同辈们拜年。
儿孙给父母拜年
凌晨拜年时天还很黑,人又是一群群的结伴而来,所以只看到跪拜也不知道都是谁和谁,印象最深的是天亮后我那几个年龄大我父亲很多的族内哥嫂的拜年,他们都是儿孙成群的,先是在自己家里迎来送往拜年的人群,但是辈分又低,需要拜年的长辈也不少,所以会在天亮后去长辈家一一拜年。那时候看到头发花白的老哥哥们颤颤悠悠的给我尚还年轻的父母磕头,心里很不是滋味,父母也是每次都说不用了不用了,心意领了,但是他们每次都是虔诚的磕下去,而且叔叔一个,婶婶一个,嘴里说着,一年一度的拜年可不能省。每每看到这个场景,心里还是很感动,年俗给了大家拉近距离的机会,让大家感受一下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血缘之情。
天刚蒙蒙亮就起身拜年了
除了在世的,还要给过世的亲人拜年,年初一吃过早饭,便是全村上祖坟的时刻,家家户户带上供品、纸和香,当然还有鞭炮。一是告诉过世的亲人过年了,给他们带些好吃好喝的,多烧点纸钱,二是给他们拜个年,愿他们天堂安好。
父母离开家乡很多年,许久没有感受过年拜年的气氛了,想必心里有些失落。这些年的初一,堂哥堂叔他们都用电话拜年,父母也是很激动的样子。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习俗貌似没有褪去的意思,除了女儿们、新媳妇,小孩子不用磕头,其余人都一年一年的坚持着这个习俗,多少媳妇熬成了婆,多少长辈已作古,父母已经成了族内最大的辈分了,还记得当年堂嫂抱怨每年初一磕头磕得膝盖疼好几天,而今的她也儿孙满堂了,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着,生生不息,也将这年俗一代代传承下去。
串亲戚拜年
大年初一拜完年后,从初二开始一直到初十左右吧,家家户户忙着待客人走亲戚,初五和初十一般不走亲戚,其他日子都可以,初二初三是回娘家的日子,过了初五一般是娘家人去女儿婆家走亲戚,其他的亲戚没有什么特别限制,在过年期间串了就行。
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也是女婿给岳父母,亲家祖父母,外孙给外祖父母拜年的日子,这时候的女婿即使平时很少跟老婆回娘家,过年的头也不能省,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去,也是会被人耻笑的。外甥、侄子都要给自己的姥姥姥爷,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妈姨父拜年,女儿家可以走亲戚,但不用磕头拜年。总之,没有儿子的家庭拜年上省了很多事。一旦嫁到外地的女儿便再也不用遵从这个风俗了,所以想躲过磕头拜年,嫁到外地没有这个风俗的地区去是一个好办法。
大街上也可以拜年
对于小孩子,拜年一方面是为了亲戚会给压岁钱,一方面是为了和亲戚家兄弟姐妹们的玩耍。那个时候的交通不发达,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小孩能出门的活动也就是走亲戚了,有的小孩因为亲戚少出门少还觉得很郁闷。其实亲戚间平日都在忙,互相走动的机会不多,但春节拜年是必不可少的礼节,也是亲戚间拉近感情的最好的互动方式。
信息时代的到来,拉近了亲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大家的交流,我们小时候渴望的走亲戚,一年见不到几次的交流被信息科技解决了,现在的微信群比比皆是,常年不见的亲戚都可以语聊了,各种亲情感觉也被拉近了,大家不用盼着一年一次的拜年见面了。
走亲戚给压岁钱啦
父母久居北京,很多年没有感受过众子侄媳妇们的跪拜了。2021年春节,因为疫情关系,在北京的本家侄子专程过来给我父母拜年,他带着儿子一起来的,没想到一进门爷俩便跪下了,嘴里说着给爷爷奶奶拜年了,父母一人一个,熟悉的气氛一下子便来了,父母感动的满眼泪水。这位侄子是北京某重点大学的党组成员,身居高位,年年初一早晨回老家村子里去拜年,连他北京出生长大的儿子也不例外,即便在北京他都不折不扣的执行这个礼节。乡愁,年俗已经深深刻在他的心里了。
这个土土的仪式,裹着浓浓的乡情,用最虔诚热忱的行动表达着最朴素的情感,那一刻,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也渐渐明白了这个民俗一直保留下来的原因。东坡曾以祖籍为栾而荣,若他在世,估计也会喜欢这种拜年的习俗吧。
长辈在上,请受我一拜,愿此一拜两相和,愿此一拜,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