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山小三峡景区是一个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地区之一。小三峡主要由巴雾峡、龙门峡和滴翠峡组成,与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相比,重庆巫山小三峡更显得秀丽典雅。
两岸峰峦叠翠,环境优美,许多国人在节假日的时候,都喜欢到这里进行“生态”游。
独特的气候环境也让巫山小三峡景区成了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之所,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内的众多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在重庆巫山小三峡景区,近日拍到了一只身体呈灰褐色的野兽,它在河岸的峭壁区时而停留,时而行走。
陡峭的裸岩地带对于这一动物来说似乎并没啥太大的影响,它站在上面行走,就像在平地里踱步一样简单。
从画面上看,这只野兽长得像一头山羊,又像一头小鹿,后来经当地林业部门的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斑羚,也叫“中华斑羚”,是牛科、斑羚属羊类。
脑袋上有尖角,脖子下有白斑,尾巴不长有丛毛
中华斑羚算是一种中型的有蹄类动物,成年之后体重为22-32千克,头体长为0.8-1.2米,肩高0.6-0.7米。
身上的被毛基色为灰褐色,但夹杂着淡黄色和灰色的杂毛,表面上还有少量的黑色针毛。背部有深色的背纹及很短的鬃毛,四肢毛发很浅,与身体呈现明显的对比。
中华斑羚的尾巴不长,但长有丛毛,与一般的山羊尾巴和鹿尾巴都不太相同,看上去还是比较有特色的。
初次见中华斑羚,你可能会觉得它的长相比较奇特,侧面看上去则跟一头小型鹿类差不多,正面看上去,有点像驴,尤其是两只大耳朵,长长且尖尖的,跟驴耳较像。
脑袋上的两个兽角,则跟山羊角差不多,末端尖利但不是很长。大多数鹿类都是雄兽有明显的兽角,而雌兽没有或者极为不明显,但中华斑羚却不同,无论是雌兽还是雄兽,都会长出显眼的兽角,所以从有没有角这个方式,是无法分辨中华斑羚雌雄的。
蹄子裹着肉垫,四肢如钉,悬崖峭壁如履平地
中华斑羚从名字上看,像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止在我国有分布,在印度、泰国、缅甸等国家也有,它们在我国的分布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华南、西南等地。
中华斑羚是典型的林栖兽类,无论是山地针叶林,还是常绿阔叶林,多种类型的森林环境它们多能适应,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
密林间的陡峭崖坡及山间的裸岩乱石地带,是中华斑羚常出没的地方,它们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在悬崖峭壁上也能如履平地。
作为一种有蹄类动物,中华斑羚为什么有这么强的攀援能力?
研究发现它们的蹄子里包裹着强劲的韧带和柔软的肉垫,这样只要稍微有点平整的地方,它们的蹄子就能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地面上,所以悬崖峭壁对于它们来说,攀登上去并不是什么难事。
在遇到天敌捕食时,中华斑羚通常会利用自己出色的攀援能力,爬上陡峭的山崖,以此来躲过危险。但是这招也并不是百试百灵,因为它的天敌豹子也是一种擅长攀援的猫科动物。
性情机警,进食时会轮番警戒
一般来说,动物们的习性可以分成群居和独居,但不同年纪的中华斑羚,习惯却不一样。
年轻的时候,中华斑羚们喜欢小型群居生活,通常会形成有10-12个成员的小群;而到了年老的时候,雄性则往往会选择独居。
中华斑羚的性情非常机警,一旦察觉到周围有异样,会马上逃之夭夭。它们在觅食的时候,也会排出成员站在高处警戒,一旦有危险靠近,它就会发出信号提醒其他成员。
中华斑羚的食谱比较广泛,作为一种食草动物,它的食物主要是各种青草、枝叶,也会取食水果、浆果等,超强的行动能力使得它们也拥有出色的取食能力,偶尔会到悬崖上舔舐岩壁,从而获得矿物质盐。
受季节影响,不同季节下,中华斑羚的取食对象也有所不同,春夏季是植物生长的季节,所以在这个季节,它们取食的食物则更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