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提到哈尔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冰雪大世界,其次就是东北的冷,有时候,东北的冷是想象不到的,晴天和阴天的感受也不同。
看了《超越》,发现哈尔滨人真的太抗冻了
电视剧《超越》就是演了八十年代末,在东北数九寒天的天气里,一些带着希冀的人们开始组建短道速滑队的全过程。
哈尔滨八十年代的冷和二十世纪后的冷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在很多记忆里面,只会感觉如今的冬天只是偶尔的冷,八十年代末期是每天都处在寒冷的日子里熬着过。
有句歌词还唱过“大棉袄来二棉裤,里头是羊皮外面裹着布”,就很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天气的寒冷,人们需要穿着这些才能抵御寒冷。
而在电视剧《超越》里面,似乎很多人的穿着没有那么臃肿,有的人连帽子都没有带,在这小寒和大寒的节气里,看他们的穿着,分明就感受到了哈尔滨人真的太抗冻了。
如果不是一个在东北长大的孩子,遇到这样的天气,哪怕是帽子露出一个洞,都能够感受到刺骨的凉风袭来。
其实马丽扮演的总教练吴庆红穿得已经够多了,已经让人分不出来她是怀孕还是穿得臃肿了,因为在东北的寒天腊月,你看每一个人都像怀孕的样子,坐公交千万看清楚再让座,不然就尴尬了。
就是这么冷的天气,也抵挡不住哈尔滨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滑冰玩雪也是他们人生的一大乐趣。
无论男女老少,似乎冬天才是他们的主场,一旦穿上冰刀,玩起了爬犁,好像这天气也没有那么冷了。
吃着热气腾腾的烤地瓜,闻着烤鸭的味道,再来上一串冰糖葫芦,吃个炒板栗,整个人都非常舒服,这或许也是当时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
《超越》也很好地展现出来这一幕,其实这种一会吃冷的一会吃热的,很难说肚子不闹腾,回头想想这种生活真的很美,好像身体也很健康,也没有变得像现在这么娇贵。
《超越》当中并不是随处看见羽绒服等其他的保暖衣物,当时还是以棉服为主,同时在八十年代,人们吃的东西油水也没有那么大,有的家庭除了过年,一整个冬天都吃土豆白菜大萝卜,这完全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无论是穿的还是吃的,还有当时的天气情况,当时的人们物理御寒的能力一定比现在差,但是,自身的魔法御寒能力似乎比现在的人强了很多。
吴庆红外面穿的是棉衣,里面还有一件大毛衣,虽然看不出来她怀孕了,可以想象,就算她不怀孕,也同样穿成这个样子,她穿的大毛衣其实很令人羡慕,当时的人能够拥有这样的毛衣,应该也算是非常时髦了。
立足于当时的天气和吃喝,就发现剧中的哈尔滨人真的太抗冻了,几乎就是依靠“自热”。
当然也有对冰雪的热情,有时候,人一旦开心了,心也就热了,人也不害怕冷了。
当第一集的末尾,很多短道速滑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也回忆起当时训练的场景。
天太冷,训练也都是在外面,并不是在场馆里,出去滑个三五圈跑回来暖和暖和再出去滑个三五圈。
人们总说冷的时候跑两圈就能暖和一点,但是在东北的冬天,这运动产生的热量显然不能够满足取暖了。
特别是练习短道速滑的运动员,他们还不能穿很多衣服,这样也不利于训练,试想一下,零下三十多度,那几乎出门就要被冻透,运动员们还只能穿着一件很薄的裤子训练,在冰面上迎着寒风,这也就像是南方三伏天中午出门后,感觉到的两倍温度差左右。
双时空演绎短道速滑人的血泪往事
电视剧《超越》利用了双时空交替的方式呈现短道速滑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故事,两个时空的人们都面临着不同的训练问题,而他们对短道速滑项目的热爱却是相同的。
冰雪项目也比其他的运动项目多遭受一点冷,天气的冷与当时的冷门,这两种冷都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够去克服。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免费的场馆,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条件训练,但是对于滑冰来说,所有的地方都有一些热爱这个项目的人。
主要演员有胡军、李庚希、沙溢、马丽、涂松岩等,这阵容看起来很厚重,其实细想一下,他们都是有演喜剧的天分,可以说他们演的喜剧更具有小人物的光,用比较喜剧的方式去演一个很有意义的冰雪运动项目,就是让观众们更容易去理解。
你觉得哈尔滨人真的抗冻吗?你最希望在剧中看见哪一个短道速滑的运动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