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式”美景,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星罗棋布于温州大地之上。当“未来”遇上乡村,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又呈现怎样的温州图景?
稻虾共养
开启“一田两吃”新图景
走进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湖屿村村口,只见一群人正在稻田里钓着什么。“他们正在钓小龙虾。”一村民说。
为什么小龙虾养在稻田里?“我们通过‘一田两吃’,实现农田效益更大化。”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什么是“一田两吃”?即农田“稻虾轮作共养”,利用冬闲的稻田养殖小龙虾,一季稻、一季虾,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
▲温州市平阳县昆阳“塘河·粮仓”未来乡村生产场景—稻虾共养基地。
“稻虾共养”是助力湖屿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推手之一。除了“一田两吃”,湖屿村还探索形成了“看、玩、捉、吃”小龙虾的“一虾多吃”休闲农旅项目。
“我们通过将‘一三’产业融合,形成了一条助农增收的乡村产业链,助推村里‘未来生产’场景建设。”湖屿村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湖屿村稻虾共养基地实现产值近900万元,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80万元。同时,项目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将“未来乡村生产场景”变成现实美景。
▲温州市平阳县昆阳“塘河·粮仓”未来乡村建筑场景—湖屿村。林筱 摄
古村展颜
焕发“土味”新活力
走进平阳县鸣山陶院非遗体验基地,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瓷器和匠人细描慢画的场景,安静地诉说着岁月悠悠。
“在我们这里不仅可以制作瓷器,还可以绘制独一无二的瓷器。”据鸣山陶院负责人郑巨双介绍,陶院自2017年创办以来就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年产值以超30%的速度递增。
鸣山陶院是鸣山村焕发“土味”新活力的一个缩影。
作为千年古村,鸣山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鸣山村以“怀古”为主题,打造了非遗一条街和“北塘古驿”景观。截至目前,已吸引30家非遗产业及代表性传承工作室入驻。
入驻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这些非遗项目的负责人在品质、研发、体验、销售等方面持续创新,令“土味”非遗不断焕发新活力。
▲温州市平阳县昆阳“塘河·粮仓”未来乡村文化场景—鸣山村鸣山陶院。
“如今,这里人气高了,生意也更旺了。”商家颜孙乐说道。如今,鸣山村已形成非遗文创街、特色小吃街和综合民宿区三大板块,共聚集经营户152家,日均客流量达2000人次,户均每年纯经营收入增长约3万元。
农场乐学
探索未来乡村教育新模式
未来乡村学校是什么模样?又是怎样的教学模式?平阳县昆阳镇第七小学的答案是“一手承未来,一手接地气”。
“一手承未来”——引入3D全息投影、VR未来农业科教课件、新型智慧农业沙盘等一系列的人工智能教育方式方法;
▲温州市平阳县昆阳“塘河·粮仓”未来乡村教育场景—昆阳镇第七小学。
“一手接地气”——开辟12亩“开心农田”,让学生们体验种植,将锄地、播种、浇水这些在田间地头才能见到的耕作“搬”到了劳动基地,将劳动研学融入学生课堂的生动实践。
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之前有何不同?该校一名学生说,“VR眼镜就像时光机,通过‘看’‘听’,用几分钟时间就了解到了农作物的生长全过程,知识点很容易记住。”
该校的教育新模式,为人们掀开了平阳乃至温州未来乡村教育的一角。
据了解,未来教育场景是昆阳镇“塘河·粮仓”未来乡村试点的场景之一。该试点总体按照“五化十场景”布局,规划了35个建设项目,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名单。
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温州未来乡村建设谋划早、实践早,在推进过程中已取得实际成效。下一步,温州将立足“五化十场景”,聚焦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等“三基三主”,做强共富产业,突出数字赋能,集成场景落地,让未来乡村建设温州模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和标准。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