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刘嘉玲和杨采妮主演了一部电影《自梳》。这使得大众普遍知道了一个此前并不怎么熟悉和听过的称呼:自梳女。
旧时,女人会蓄起一根长长的辫子,到了结婚的那天,就会将长发绾起。盘起头发的女人便与留着辫子的女人有了身份上的本质差别:未婚少女与已婚妇女。但也有一种女人,她们选择终身不嫁,自己将长发绾起,这部分女人被称之为“自梳女”。
本着对自梳女的好奇心,我来到了广州番禺的大岭村。这是一个有着自梳女文化的传统古村落。
大岭村自宋朝开村,最初被称为“菩山村”,明清时期才被改为大岭村。村子背靠菩山,三面环玉带河,古街与古巷成龙骨状。大岭村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按照村子保留下来的宗祠,大岭村的开村史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村子里年代最久的祠堂约有两座:陈氏大宗祠和许氏宗祠。按照双方族谱的差异记载,大岭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开村史。
陈氏族谱记载,大岭村的祖先原是江西省泰和县柳溪乡人,自北宋1023年奉诏至广东韶关南雄做教谕(宋代设置的官职,用来教导生员),后晋升为知县。到第三代后,于南宋1131年为避祸来到大岭村开村。
为了陈氏后人不忘故乡,至今,陈氏宗祠里还设有“柳源堂”,意思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江西柳溪乡人。
许氏族谱记载,许氏原籍浙江省,绍兴府,许氏女珠玑册封为皇后,国舅被调派广东南雄为官,皇后回乡探亲,被太监诬陷其兄作乱,不得不远走他乡,于北宋1119年辗转来到大岭村居住。
大岭村有6条古街道和45条古巷里,还有古石桥、古塔、古墟......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占地面积甚至达到了9000多平方米。
作为第一次来此地的我们,一家大小在大街小巷转悠,似乎也并不显得违和。偶尔遇到一些村民,好像也早已习惯了游客的好奇注视。
大岭村有些古建筑还采用的蚝壳墙,据说,是用生蚝壳拌上黄泥,加上绿糖和蒸熟的糯米,一点点堆砌起来,不仅有隔音效果,而且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蛇,坚固而且耐用。以前在佛山大户人家看到过这种蚝壳墙,非常稀有,但在大岭村,却有许多建筑采用蚝壳墙,而且,距今已有500年左右,可想而知,大岭村并非一般的村子。
人杰地灵,是我当时唯一可以想到的词汇。
果不其然,根据历史记载,大岭村曾走出1个探花、34个进士、53个举人以及100多个九品以上官员。因此,大岭村还建有一座“显宗祠”,于清朝乾隆年间修建,以此来纪念这些荣耀。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却是姑婆屋。
根据指示,当我看到姑婆屋的时候一度怀疑自己看错了。
低矮、破旧、迷你。虽然大门紧闭未能进去里面观看,但可想而知,环境应该很一般。这就是姑婆屋带给我的第一印象。
姑婆,是旧时未结婚的妇女的总称,自梳女是姑婆中的一部分。清末民初,当地有些妇女,经济独立又不愿受传统礼教约束,便矢志不嫁,“梳髻”成为自梳女。
按照现在的观念理解,这些自梳女是具有一定经济条件,并且思想比较前卫的女性,勇于与旧体制作抗争,便选择做一辈子的处女。有些女人还下南洋打工,不过,能够衣锦还乡的人数少之又少。
姑婆屋是让不出嫁的女子年老时,到姑婆屋寿终的地方。要想成为自梳女,还得有一个仪式流程。这个流程必须在姑婆屋完成。
通长,新人需要先沐浴更衣,在菩萨面前发誓永不嫁人并永不反悔,然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辫子梳成发髻。
自梳女平日可以继续住在母家自食其力,但年老或病危时必须住在姑婆屋。自梳女的习俗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至高潮,到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而逐渐消失。
虽然眼前的姑婆屋用现在的目光来看,显得古朴、破旧,但这里居住过的女人都曾是不甘被命运和时代玩弄的女人,因此,再看它,便多了几分尊敬。
如果说,大岭村的姑婆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想,那么,大岭村的“贞节牌坊”,又带给了我些许震撼。
贞寿之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岭村北往荔枝岗转角处,建于清朝光绪十九年,屹今已逾百年的沧桑。中间门上石额刻阳文正楷“贞寿之门”四字,落款“光绪癸巳仲秋”。
明清两代,节烈观念发展到顶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座牌坊是皇帝下旨为文林郎陈达华妻蔡氏、妾冼氏所建,自丈夫死后,两人终身未嫁,一直守洁养大女儿,并阅历6朝皇帝,活到百岁才寿终。
一座姑婆屋,一座贞寿之门,两处有相似,也有差别。一座代表着旧时代的新观念,一座代表着捍卫传统的死忠粉。
各呈一种极端,令人不胜唏嘘。
离开大岭村的时候,在大岭墟市逛了一圈,这里在民国时期最繁华的时候有过30多座各类型商铺。如今,倒有些时光安然的模样。
给人一种恍如隔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