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对于它的真实高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早在1852年由印度测绘部门组成的团队成功登顶珠峰,并对珠峰高度进行了测量,测得的数据为8840米,这个高度在国际上应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我国的科研团队于1970年和1975年两次登顶珠峰,对其高度进行了重新测量,修正后的数值为8848.13米。
从以往对珠峰高度测量的历史可以看出,每次对其高度的修正测量值均是科研团队登顶以后进行测量的,即使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也是如此,比如去年5月27日,我国的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又一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进行相关峰顶考察工作,其中就包括珠峰的高度这一项内容。有很多朋友不禁心生疑惑,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测量珠峰还得人类登上峰顶之后才能实施呢?其实说白了,这是由尽量提高测量的精度这个原因决定的。
之所以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测得的珠峰高度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测量的方法不同,传统的山体高程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三角高程法、气压高程法和水准测量法。
对于三角高程法来说,主要是运用三角函数计算的方式来获取山体的高程,原理就是通过测量观测点和山体目标点之间的距离、观测点与山体顶部之间的夹角这两个数值来进行换算。这种方法是以往应用最为广泛的方式,因为不用攀登到山顶,只需要在山体底部确定一个目标点就可以。但是这种方法的劣势在于精度较差,因为无论是观测点与山体顶部之间的夹角,还是以目标点为顶点,与观测点间的连线、与山顶间的连线两条线段之间的夹角,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而且这个误差计算出来的山体高度,会随着山体高度的提升逐渐被放大。
对于气压高程法来说,主要利用的是大气压力随着海拔的提升而逐渐降低的规律,然后分别在山底和山顶测量气压,通过气压差来反推山体的高度差,然后再加上山底的海拔求出山体的海拔高度。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测量方式和计算过程都非常简单,但缺点同样突出,比如需要攀登到顶部,而且测量过程中受到天气状态的影响非常大,并不会得到非常精确和稳定的山体高度值。
对于水准测量法来说,主要是利用设立在地面两点之间的水准尺、以及在两点之间的水准仪的相互配合,来测定两点之间的高度差。其优点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随时进行调整,精度较高,但缺点是操作起来较为复杂,因为如果追求高精度,势必要在不同地形起伏的条件下,沿着与目标点的连线设置较密的中间点,而且初始点的选择必须要在水准原点或者已经精确知道海拔的地方,另外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方式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和卫星定位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山体的高度测量上,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和意大利合作,采用高新技术测得珠峰的高度为8849米。在本世纪初,我国科研工作者勇攀珠峰,将GPS定位、三角高程测量、水准测量等相关测量技术相结合,同时运用冰雪雷达探测技术勘探测量出了珠峰顶部冰雪层的厚度,从而得出珠峰岩面高度为8844.43米的数值。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在测量测绘方面的高新技术进一步蓬勃发展,比如以高精度的伽利略系统为新生力量的GNSS卫星测量、以高精度水准仪的应用为核心的精密水准测量、以红外线或者可见光为载波进行测距的光电测量法、结合卫星遥感数据将其转换为正投影的遥感-正射投影测量法等等,这些方法都为山体测量的精度提升贡献了重要力量。最近几日我国科研团队登顶珠峰所携带的仪器设备,同样也包含上述这些。
而上述仪器设备,之所以需要人们携带着登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仪器只有放置在山顶,才能与地面的对应观测点之间,形成“实打实”的空间化、立体化的观测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观测带来的误差,而珠峰无论是从高度上,还是气候条件的恶劣性方面,都是直升机、无人机很难企及且无法保障安全性的,因此不能够由直升机或者无人机进行装载,况且这些仪器的使用,必须要在人工辅助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设置点和观测角度,这些也不是现在的机器人所能胜任的。另外,要准确测得珠峰的岩面高度,还得在人为操作下,对冰雪厚度进行精确测量,这一点除了实地操作以外,应用遥感或者别的方法是不能够得到精确数值的。
此次,我国科研人员又一次成功登顶珠峰,并综合应用多种先进技术对珠峰的高度进行精密测量,不但彰显了中华儿女不畏困难、永不退缩的攀登精神,而且对于深入研究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对运动对珠峰高度的影响、全球环境变化对高山冰川的影响、高强度地震对山体高度的影响等多项重要课题,都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