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桐梓县水坝塘镇是底蕴厚重的文化名镇,在这里有以原生态高腔大山歌为品牌的地方文化,有原地下党在复兴小学任教留下的红色文化,有男女老少人人爱歌喜舞的风俗文化……各色文化在此水乳交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水坝塘文化。
桐梓县水坝塘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昔日的积淀铸就今朝的繁荣,水坝塘镇的文化通过代代传承结下累累硕果。
在这里诞生了桐梓县第一个地下党组织,高腔大山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省、市、县屡屡获奖,更是在2010年走上了央视的大舞台。
民间文艺队、书画摄影协会办得红红火火,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红色文化/
水坝塘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地处黔北渝南交接地带。80年前,中共川东地下党组织曾经在此抗战,蓄存、发展、壮大了党的力量。水坝塘人民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时间回溯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批共产党员按照中共南方局“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到水坝塘镇,广泛接触各界人士,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水坝塘镇“川东地下党支部”联络站旧址。
水坝塘镇“川东地下党支部”联络站旧址。
/化石·生命之源/
4.5亿年前的水坝塘镇是一片汪洋大海。
几经地壳运动中,生长于志留纪的棱卷螺、四射珊瑚、腕足类、花瓣海百合、王冠虫、长身贝、三叶虫、条纹石燕、腹足类、平卷螺、蜂巢珊瑚、始石燕、内沟珊瑚、链珊瑚、单体珊、食藻迹、泡沫珊瑚和生长于奥陶纪的隐头虫、栉虫类、缅甸虫、菊石、角石、笔石、喇叭角石、石英矿、海蛇尾以及生长于二叠纪的蕉叶贝、虫管远古生物从生命体变成化石,见证了这块古老热土上的繁衍生息。
化石。
化石。
如今这一块富饶而又美丽的土地,被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越教授、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史蒂芬·柯肖教授等专家学者喻为“化石公园”,赞誉水坝塘是“坐在远古海洋化石上的乡镇”。
/高腔大山歌/
高腔大山歌是2007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原是流传在原狮溪革命老区(现水坝塘镇、狮溪镇、芭蕉乡)一带的原生态山歌。
高腔大山歌。
因长养于广褒的森林和高山深壑,加之地域的封闭性和人文的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融合了巴蜀文化、夜郎文化与中原文化,故其内涵丰富,彰显出山地文化特色。
/美食文化/
美食。
红烧坨坨肉可以说是水坝塘一带的特色美食,几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能常见。类似于人们常吃的红烧肉,但做法和样式上又有些许出入。红烧坨坨肉色泽鲜艳,以红烧的烹饪方式为基础,加上本地的秘制调料,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令人垂涎三尺。
红烧坨坨肉。
竹笋烧鸡就比较常见了,但是来到水坝塘,吃着当地的竹笋,味道上还是有差别的,水坝塘的竹笋口味更加清甜,口感更加脆爽。
竹笋烧鸡。
夜幕降临,水坝塘的夜生活文化越发浓烈。广场上的音乐喷泉、随处可见的宵夜店,不时还会传来几声友人间的大笑,这里的夜生活好不热闹。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时光的推移给这片土地留下太多故事,岁月堆砌出她深厚的底蕴,寒暑更替,上苍赋予了这里丰厚的资源。
悠悠古镇在历史的长河中吐露新芽,厚积薄发,时至今朝,在这个奔腾的年代里,蓄势待发的水坝塘,将以得天独厚的优势开拓崭新的末来,续写辉煌。(遵义市文化旅游局供稿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