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追溯上海虹口区的历史,其中有相当重要的一页,都与日本有关。虹口区曾是日侨集中地,日本领事馆小红楼也在虹口区;同时虹口也是日军挑动两次淞沪战争的据点。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在沪日侨激增,使得虹口区商业繁荣;出现了不少日本人投资的旅馆,其中一部分作为历史建筑保留到了现在。我们要探访的丰阳馆,便是其中之一。
125年历史,曾是一流的日式旅馆
丰阳馆有老馆与新馆之分,老馆建于1896年,已有125年历史,为红瓦三层建筑;在熙华德路(今长治路)5号,如今已不复存在(同时期的万岁馆还留在长治路上)。丰阳馆新馆建于1924年,仍然保存完好。当时的丰阳馆是上海一流的日式旅馆,不少官宦名流、文人商贾都曾下榻于此;许多日本人来到上海后、基本都会选择住在丰阳馆。于是,丰阳馆一度成了过去日本人的重要社交场所。
现在的上海地图上,是搜不到丰阳馆的;我通过之前网友拍摄的照片,结合街景地图,才锁定丰阳馆在如今北海宁路70号的位置。门口最醒目的是一家面馆,将其作为导航的目的地,成功找到。站在马路对面,目前看到的丰阳馆为4层建筑,略有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但是第4层明显是后来加出来的,风格与下面三层截然不同。
从一流旅馆到寻常百姓家
现在的丰阳馆已是“72家房客”的状态,虽有一定程度的私搭乱建,但是这里铁艺门,栏杆,窗台能看出还是当时的原物。从70号门洞进入后,是非常壮观的走廊“万国旗”,狭小幽暗的通道,大量杂物堆在两旁。但是在定神一看,内部的挑高很高,过去的拼花地砖也完好地留了下来。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花纹的地砖;比如房间、过道、公共大堂区域都有各自款式的地砖,用来区分空间,在设计时非常用心。
如今的丰阳馆,与周围的弄堂连成了一片,方向感不好的人(比如我),常常不知道自己正位于哪一个区域。比如沿着进门的过道走到底,会豁然开朗来到一条夹弄,又是与丰阳馆不同的风格。内部每户的居住空间都不大,在楼道里不时能听到住户说话的声音、或做饭炒菜的油烟味飘出来。曾经的一流旅馆,早已成了寻常百姓家。
与市井烟火并存的历史细节
而进门后立刻右转,会来到一个小天井;到天井以后回头一看,竟然是一个气派的门头,猜测过去可能是丰阳馆的入口之一(网上的介绍资料实在少得可怜)。外面的两根立柱应该被后人重新安装粉饰过,显得有些潦草呆板;而内部的两根科斯林柱还是原物,柱头上有精美的雕花。
拾级而上,发现楼梯护栏的曲线优美,有着浓浓的上世纪2,30年代的风格。楼梯处可见形式各样的信箱,这样壮观的场面,如今新式小区里可是越来越少了。有一些信箱制作颇为考究,俨然一个信箱展示廊。
二楼的楼梯过道相对宽敞,四周纵使堆了杂物,也不觉得拥挤。拱门,柱子的款式又和一楼不一样,丰阳馆仍然保留了过去的诸多历史细节,与当下的市井生活和谐共处着。
“魔都”一词,与丰阳馆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之所以被称为“魔都”,也与曾经入住丰阳馆的一名日本作家有关。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人来到中国,村松梢风也是其中一员。在1923年——1932年间,他曾6次来到上海及周边地区,并先后2次下榻丰阳馆。
他在上海不仅游览了当时最繁华的街区、娱乐场所,还参观了中国的新式教育机构,拜访了郁达夫、田汉等中国友人。1923年,村松梢风出版了《魔都》一书,上海的“魔都”意象也随之传开放大,直到今天仍是城市的代名词。
结语
虹口区是上海一个低调而宝藏的区域,这里留下的人文历史印迹,其实非常值得挖掘。包括丰阳馆在内的许多历史建筑,仍然是上海鲜为人知的秘境;尤其是喜欢老建筑的朋友,值得过来探索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