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县城兴让坊有―一古巷一仙掌巷。说起仙掌巷的来厉,却有一段关于虱母仙的传奇故事。
陈友谅败亡,何野云浪迹天涯。相传,有一日,虱母仙披着破仙衣,背着仙袋,拄着拐杖,云游来到潮阳县邑,在县衙不远处驻足观望一番周围物景后,询问一路人:“此乃何坊?”路人看了看这个穿着、行径均有点怪的老道人,虽然本能地退避三分,但也诚恳地答道:“此处名为‘兴让坊’。
虱母仙闻言点了点头:“不错,名副其实的处所,真乃兴和谦让之坊!”向路人道谢一声,继续往前走。他走过一条大巷,转了两条小巷,就听人赞扬后巷有户人家,户主人为人是如何如何贤明,心胸是怎样怎样旷达;主人家有三个儿子,大、二儿子已娶媳妇,两妯娌是如何贤惠通达,尊老敬贤,一家人和睦相处,令人羡慕、钦佩。虱母仙心想:“此地素称蛮荒之地,路人却是如此之谦和,人家是如此之贤明,哪有半点蛮荒迹象,实堪称邹鲁之邦,韩文公的教化确实功德无量!”想到这里,虱母仙突然心血来潮,想进一步印证一下这里的民风是否真如所闻,于是就站在后巷那户被人们称颂的人家门口,眉头一皱、头一歪,有气无力地喊着:“好心的人家,行善积德,救救老人,我口渴,我肚饿,快要不行了啊!”声音是那样凄凉,那样令人同情。不一会儿,那户人家的门开了,其二儿媳走了出来。二儿媳新婚不久,美丽动人。虱母仙心想此人如此年轻美丽,衣着整洁不凡,估计不敢接近如此邋遢的老人。正自拭目以待,只见她跑过来见是一个衣衫褴缕的老乞丐,已饿得奄奄一息,危在旦夕,于是她连忙回去端出一碗开水,加了糖,扶起老人喂给他喝下。继之,大儿媳也闻讯走了出来,见状赶紧邀请老乞丐进屋人坐。小儿子年少不懂事,站在那里热闹,笑话乞丐满身虱子,户主夫妇忙叱斥小儿住嘴,并热情留乞丐吃中午饭。
虱母仙心内叹服,更对于主人一家的仁慈诚恳厚待感激之极,合掌向主人夫妇致谢。
饭后,虱母仙向主人一家辞别,走到门外,眼观此丁字型小巷,耳听和睦人家的说笑声,举手重重地在巷口墙上一拍,立时,墙上印上了一个深深的巴掌印痕。只听虱母仙口中念动咒语:“仙掌仙掌,福荫后人,发财升官,还我心愿;倘若越轨,失掉灵验。”随后,背起仙袋,拄着拐杖扬长而去。此巷因墙上不明不白多了一个大掌印,就被人们称为“仙掌巷”。
且说寒来暑往,春花秋实,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此户人家的二儿子经过一番努力,荣进公门,被朝廷钦差赏识,赞他精明能干,勤劳俭朴,奏明当朝圣上封了个官,也算显达一方。一年后,大儿子在外经商,财源滚滚,很快就赚得富甲一方。大、二媳妇也都随伴丈夫在外居住。掌管家业及侍奉双亲之任务,就一并落在老三身上。不久,老三也娶了媳妇。
又一日,此户人家门前来了一位穿长衫举幌子敲叮当的星卜先生,主人二老闲着没事,就专门请他算卜。星卜先生详细观看了这户人家的阳居,端详二老的面相手纹,问明二老的八字,然后大赞一番。三儿媳听知公婆在门外问卜,出于好奇,便躲在门帘后偷听星卜先生与二老的对话。只听得那先生说:“你家世代好心,待人和蔼,热心助人,积有厚德,后得仙家相报,留下仙掌,保你一家封官发财,实在可喜可贺!”听到这里,她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门外围墙上那个不知何时印上的掌印是仙人印的,还给家里带来这么大的福禄!于是,她趁公婆没注意,悄悄跑到门口细看那个仙掌印。见仙掌印时长日久,经历风吹雨打已经略见磨损,就走上前抚摸着仙掌印,恨不得把仙掌印抠划得深一些,心想只有掌印深现,家里的福泽就能够更旺盛长久。
当晚,老三从外面游玩回来,一家人吃饭梳洗完毕,三儿媳就催着丈夫快快上床睡觉,称有要事相告。上床后,三儿媳将日间星卜先生跟公婆所说的话全盘告诉丈夫,并在枕边与丈夫一起算计,说:“爹妈已风烛残年,你也没有其他特长,只知游乐玩耍,仙掌印日久了会剥蚀,这样下去将来家里可能会坐吃山空。为了永享富贵,今天我恨不得用手指把掌印拓深,可是无济于事。我看不如明天尽快请来一石匠,把仙掌印原地刻深刻现些,让其永烙在石上。”丈夫是个没见识、不长进的人,听了媳妇这席话觉得有理。于是,第二天天一亮,乘四野仍一片静寂,老三夫妇俩就匆匆请来打石师傅,以最快的速度偷偷把仙掌印刻深刻现。夫妇忙完这一切,心满意足地站在墙前欣赏这个刻痕尤深的仙掌印,心想从此可以永享荣华富贵了。岂知,仙掌印刻深刚过七天,老公公就暴病身亡;到了第十五天,老婆婆也魂归西天,从此,仙掌印失灵了。老三夫妻全无谋生之技,只有坐吃山空,家道日见中落,到头来一无所有。但“仙掌巷”的名字却一直流传至今。
虱母仙何野云介绍
何野云(1325~1393),原是生于元末、活动于明初的一名道人。元末时下山作为军师,辅助陈友谅的红巾军,和朱元璋率领的、刘伯温当军师的起义军,逐鹿天下。后来,陈友谅败亡,何野云浪迹天涯。因浑身虱子,蓬头垢面,行为怪异,故民间称其号为“虱母仙”。在潮汕一带云游,寄情于山水。明洪武年间,何野云流落到了潮州府地界——主要是潮阳,揭阳以及海阳,为人营造阴宅,指导建筑风水,成为名噪一时的地师。何野云技术高超,据说他有时候哼着“人生在世不得意、牵动长江万里愁……国山河在……”等词句。
供奉虱母仙的庙宇
一代枭雄陈友谅的军师,易名何野云,民间称虱母仙,成为潮汕地区一方保护神,乃是潮汕一大独特的民俗。虱母仙何野云因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人心,升仙后潮汕各地都有庙以纪念仙师,四时香火旺盛。潮汕人为纪念何野云,建庙供奉。主要有:潮阳贵屿何僊陵、仙湖福天宫、仙城安乐三仙宫、揭东风门古径三仙庙、博罗普济寺、普宁树脚村云昌殿、潮南峡山龙尾庙、揭西黄山王公庙、潮州鳌头龙尾庙、汕头岐山古庙、金港龙尾庙、南畔寮龙尾庙、高埕古庙、佳和善社、东墩龙尾庙、径脚三仙庙、两英鹤丰紫云观三仙庙、揭西仙坡乡三山永峙庙、洪阳虱母仙庙以及澄海港口龙爷庙等。现潮汕祭何野云(龙尾圣王)的庙宇达60余座,义社(父母会)龙尾圣王神坛更是无法统计,仅汕头龙湖区下蓬镇各义社(父母会)会所供奉龙尾圣王就多达近百座。
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的军师
根据各种史料及民间传说均明确地记载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得到潮阳县志的记载,为唯一的官方文件,这点毋容置疑。虱母仙“何野云”确有其人,但并非真实姓名。另外从生活常识来说,我们会把自己的情况告知身边比较亲近熟知且信任的人。虱母仙为仙城赵氏建了城寨、建了赵氏宗祠、一世祖五千公墓米缸地(传为迁骸骨)、二世平田公祖墓双凤朝案、三世碧川公祖墓虎地,做这么多工程,其跟赵碧川必然非常熟悉,且交情深厚。所以赵家应该是知道虱母仙的身世的,从仙城流传下来的说法,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的军师。虱母仙何凤港卢氏,虱母仙为凤港卢氏建了欹寨门、四世祖公墓飞凤地,四世祖母墓石壁岭鸡母石,他们交情亦绝非泛泛,虱母仙在凤港还有一养女。按照常理,在长期相处的情形下,虱母仙必会跟他们透漏他自己的身世:陈友谅军师的身份。现在仙城和凤港流传下来的说法,就是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军师。这与广泛流传在潮汕民间的说法是一致的。潮阳县志亦印证了这个说法。
据记载,何僊者,俗称虱母仙,化名何野云。公元1362年,何野云事助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雄天下,后来战败。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朱元璋统一天下,改号明洪武元年。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何野云,来到了潮汕,便开始隐逸于荔枝岩,风门古径,径脚仙寮,桑浦山金鸡把后门,凤港,山门城等地。何仙行踪飘忽莫测。到了后来,便经常居住在凤港卢氏四世祖卢宽家中。并以擅长造祠堂庙宇、名胜亭阁、围筑乡里、造桥通津、掘井泉、修筑渠道以利航运著称乡里。何仙还以善占卦、择风水称誉乡众。何仙又被称为地僊,其足迹广布潮汕各地。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何仙逝世,享年68岁。卢氏主人,遵其嘱咐,在凤港乡外凤颈处,为他修筑了一处墓穴,并镌其铭曰:何僊陵。
据光绪十三年(1884)《潮阳县志》卷十三杂录篇中的原文记载:“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
何野云墓位于潮阳区贵屿镇凤港乡凤颈下手砂,碑文为“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凤港主人卢立,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据重修仙陵碑记所载:何仙师享年六十八岁,逝于1393年,此穴位乃仙师生前已相中。光绪十三年重修其墓,至1996年又重修。墓旁有何僊纪念祠。(照常理,墓碑应该写的是姓名,仙师墓碑没有写姓名何野云,而是写虱母山先生,估计是因为“何野云”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虱母仙的真正姓名)
汕头电视台报导 潮阳县志记载 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 潮阳县志记载 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 潮阳县志记载 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 潮阳县志记载 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虱母仙在世时是一位道人
从一些传说,比如“凿仙泉救难”、“坑水变酒嫌无糟”等,可知虱母仙何野云当时是以道人的形象行走在潮汕大地的。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中言道:“谁识仙风道骨”,进一步证明虱母仙何野云是一位道人,这个事实也有上面多方文献证明。邹普胜是白莲教徒,也是一位道人,所以虱母仙何野云有可能就是邹普胜,这个结果只是可能而已。
“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化名就完全符合逻辑。先简单从这两个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或者说“不愿告诉世人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意思;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换姓后隐居山林”之意;“野云”就更好理解,意思是“从此不问政治,不卷入俗世纷争,不贪俗世凡尘的荣华富贵,甘心寄情山水,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乐得安逸超脱。”这样理解则完全与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相吻合。
据知情的凤港乡里人介绍,在1970年破四旧,立四新时虱母仙墓被开掉,里面存一副道袍和一支尘拂,据此可知,虱母仙在世时是一位道人,这是确凿的。但并不能证明这只是一座衣冠墓,为什么呢?据迁坟有经验的人介绍,在潮汕比较潮湿的环境中,骸骨埋到地下,如果在山地干燥的地方骨头可以存在三百年左右。当然我们这里讲的是潮汕民间的安葬方法,而不是像埃及木乃伊那种经过特殊加工且极度干燥的地方,骸骨可以存在千年以上。而在潮湿的地方,几十年就化没了,成为泥土。这个经验是得到多方证明的,而且他曾经迁过一座30年左右的坟,里面的骸骨就已经化没了。所以照这样分析,虱母仙的墓是座落在潮湿的练江边上,甚至有时候发洪水时水会漫过坟埕,因此虱母仙的骸骨不能保存太久。虱母仙逝于1393年,距1970已经577年了,近600年历史其骸骨极大概率已经化为泥土。综合上述,可以得出结论,虱母仙在世时必是一位道士。这与流传于民间的很多传说的形象相符。
思考1:朱元璋为什么没彻底追杀陈友谅军师?
从另外一个史实来推测,为什么朱元璋不会追杀失踪了的陈友谅军师。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死后,陈理率众退入武昌据守,众将拥陈友谅儿子陈理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陈理降,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遁入佛门(在福建泉州晋江灵源山上隐居,采药救人,当地有很多他的传说。后来活到99岁,明朝已经换了三个皇帝。作为曾经跟张定边共事过的陈友谅军师,到潮汕而为地僊,他们两人算是各有所归了),后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礼送陈理出境入朝鲜,后终老于朝鲜。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陈友谅的哥哥陈友才得到父母侄儿安全的消息后,也率部投降。
思考2:手上沾过血的陈友谅军师有可能是仙吗?
《楞严经》中有言:“无一众生而不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两句经文的方便说法。在佛家看来,众生皆有佛性,即便是过去作恶多端的“坏人”,若能改换心性,弃恶从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譬如《法华经》当中,佛陀就为“出佛身血”的提婆达多授记,未来当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这样成了劝导恶人停止作恶,一心向善的经典之语。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思考3:"傍名人"现象
近年来各种“傍名人”现象见诸于报道,网络搜索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名人故里争夺之风愈演愈烈,从神话传说、三皇五帝,到先秦诸子、三国群英,甚至佳丽、反派。风起云涌的“故里争夺战”,女娲、炎帝、牛郎织女等传说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众多历史名人都未能幸免。因为虱母仙何野云在潮汕家喻户晓,但是其真实身世又没有官方说明。利益驱使,虱母仙无可幸免地,被"傍名人"了。有的人牵强附会,说虱母仙故里是他们某某地方的,他们会杜撰一些理由及文献佐证他们的观点(真实性存疑),但其实是破绽百出,经不起推敲;有的人把虱母仙在潮汕为民谋福的故事,杜撰安插到他们的祖先身上;有的人否认虱母仙何野云曾为陈友谅军师,理由是他们的祖先何野云其实是个大官(这样只能说明他们的祖先何野云,跟潮汕虱母仙何野云是不同的两个人,同名同姓古来有之);有的人说他们的祖先寿命跟潮阳凤港何僊陵记载的寿命不同(同样只能说明潮汕虱母仙何野云跟他们的祖先是不同的两个人);有的人把“何野云”这个名字,安插到他们祖先(原名非此名)的身上,杜撰出一些文献证明“何野云”是他们祖先(其实他们祖先原名并不是“何野云”);甚至还有人声明虱母仙的墓在他们的家乡(但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家乡没有像潮阳何僊陵一样的古代墓碑和碑记为证),如此种种,实在可笑,是希望通过“傍名人”吸引潮汕人去投资发展旅游业?他们的"傍名人"并不会被潮汕人民所认同。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得到潮阳县志的记载,为唯一的官方文件,这点毋容置疑。并且何僊陵重修碑记也是如此记载。虱母仙“何野云”确有其人,但并非真实姓名,只是化名。古往今来,有无数高人奇人没被历史文献所记载,所以曾经的陈友谅军师“何野云”的真实姓名,根本就没必要再去考证,现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证距今600多年前的具体史实(一些文献只能参考),肯定没有确定的答案,就让其作为一个美丽的谜,一个神奇的传说在人们心中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