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岷江畔,古今罗平集。
依地理位置看,罗平古镇偏安一隅,似乎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现如今,还有什么可忆、可期之景?还有哪些可赏、可食之物?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日前深入当地走访,在试图揭开古镇神秘面纱的同时,深度还原当地在保护与开发工作中的不懈努力和尝试。
过去
厚重的人文历史
赋予这片土地绝佳的实景资源
罗平古镇,滨临岷江,曾是河东第一大集镇也是旧时的水陆码头。清朝以前,原名罗汉场,因场镇有罗汉寺而得名。清初,常年遭水患,为祈求太平,更名为太平场。
1985年,“罗汉”“太平”各取一字,改为罗平镇。2005年,划入永寿镇,更名为罗平社区。2020年,张槽村并入,沿用“罗平社区”。
迄今,传统古镇六街三巷布局完整。主街兴隆街、解放街、正街仍保留原汁原味的生活业态。
岁末的一天不赶场,药王庙前、黄葛树下的吕老汉照样认真整理着自己的竹编物件,一只只做工精细的箢篼叠放整齐,摆在铺面口,静候青睐它们的主顾。
“千锤百炼、趁热打铁!先把一块普材做成弯刀的式样,然后放在炉子里去烧红,再经机器捶打和手把定型。”祖辈打铁,今年69岁的郭建华在罗平古镇打铁50余年,至今不倦,始终坚信“幸福靠双手来创造”。
临江的这边,小小豆花饭馆飘出的浓浓石磨豆花香味,顺着河风飘远……
所有这些场景,让人的思绪仿佛瞬间回到了儿时甚至更为久远的年代。
在罗平古镇,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枝繁叶茂的古树名木总是静静地守护在一旁。上了岁数的老人们讲,这些古树名木历史悠久,树龄最小的都有250年。其中,位于马家大院的古罗汉松距今520年,属一级保护植物。
药王庙外有株古榕树,树冠高达10多米,直冲云天。据说,明朝时期,罗汉场有秀才进京考学,临行前在此种下此树,后中得状元在朝廷任职。因而,人们常年拜祭此树,祈求考学成功、健康平安。
老物件不止这些。这里,有清代建筑105个,以木结构为主;民国时期建筑43处,以砖木结构为主。其中,铁匠大院、马家大院、李家大院都是清代建筑的典型代表;解放前后建筑71处。目前,已挂牌“眉山市历史建筑”的房屋有5处,正在申报挂牌历史建筑的有14处。
罗平古镇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包括宗教文化、非遗文化、码头文化以及赶集文化。
四大古庙报恩寺、药王庙、火神庙、禹王宫,其中火神庙、禹王宫因战乱等原因已经消失,药王庙还存有历史遗址遗迹,报恩寺位于今报恩村,现仍保存完好。
这里不能不提及药王庙的消防池,石木结构,系清朝中期建造,位于罗汉寺街。
罗平社区党委书记王进说,原药王庙前侧左右两边分别建有消防大水缸,一为聚珠池,后不知去向。现存的叫瑞泉池,由5块大石板拼接而成,容积约4立方米。据石刻记载,该水缸制造于清朝同治年间,是药王庙的专用消防设备。如今,瑞泉池已然成为罗平古镇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
罗平古镇的非遗文化远近驰名。其中,何氏竹编和罗平腌鸡已成功申报区级非遗,手工打铁和手工造船现正在申报区级非遗。
在当地,曾盛行码头文化,“水码头”久负盛名。因罗平段岷江水面开阔、水流较缓,原是岷江货运的重要周转地,至今作为渡口通行仍在使用,八大景中尤其是“女儿夜渡”“罗汉腾月”让人神往。曾有四大古渡口,现存两处分别为筏子渡、老渡口,消失的两处分别为鸿化堰渡口、女儿渡口。
目前,罗平古镇有居民户数527户,常住人口658人,老传统延绵至今。适逢双号赶场的话,热闹的罗平古集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以街代市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传统盖碗茶坊、土刀修面等场景,让人恍若身处影视剧中。
现在
保护开发进行时
新建临江路风景这边独好
历史上,罗平与外界的通道,先是坑洼不平的机耕道,后来才有了人们熟知的江白路。而现在,永寿镇精心打造的临江路一期在2021年7月建成通车后逐渐声名鹊起。
临江路一期长7.2米、宽7米,从永寿场镇出发,经石佛、河塘等地,不过十来分钟的车程,就能快速抵达罗平古镇。正在建设中的临江路二期长5.6米、宽8米,从玻璃江贯通临江路一期。永寿镇组宣委员刘晓艳介绍,临江路建设过程中,垫高了堤面,彻底解决了群众“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出行难题,可有效解决水患,切实推动一条公路改变一方发展、一条公路造福一方百姓。
行进在临江路上,感受着沿途的江景。“目前正在进行节点景观打造,来年春天还要栽植小水果。以后大伙儿来罗平,不仅可以一路欣赏美景,还能在江边品尝小水果哩。”刘晓艳说。
随着罗平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不断深入,这里的蜕变正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正如永寿镇党委副书记王娇露所言,“每次来,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永寿镇罗平古镇保护与开发工作专班副组长,王娇露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特殊的情感,常来常往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了然于胸,更皆有满满的责任感。
当地主政者思路明确——不搞大拆大建,也避免大规模开发。王娇露说:“要留住古镇的烟火气,把原有的业态保护下去,还要在此基础上再丰富些。”
发展中的永寿镇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营造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干事氛围,喊响了“永寿担当”、跑出了“永寿速度”,3个月完成3670亩征地拆迁任务、两周内整治交通沿线921座坟墓、房屋风貌改造148户、10天内完成田园罗平湿地公园建设。
吃了午饭,永寿镇罗平社区5组村民郭慧如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家的菜地除草。“得益于‘田园罗平’,把我们这几十户人家的土地规划打造起来,就像一个大花园,平时有很多游客来这里散步,顺带购买我们菜地的蔬菜!”郭慧如笑着说。
网红打卡点“田园罗平”,是对村民的90余亩菜地进行美化,利用稻草、竹子、木头等拆迁遗弃物料,制作成稻草人、牛、农耕器具等来还原农民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现农耕文化,同时村民自己种的绿色有机蔬菜也吸引了广大游客。
“很多小朋友甚至年轻人并不了解以前的生产、生活场景,如此打造,可以让他们更直观地看到、感受到我们的农耕文化,同时也为村民打造了舒适宜居的环境。”罗平社区党委书记王进说。
“晚上的人气也越来越旺!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王娇露很自豪,随着罗平古镇在传承保护中迎来重生,受益的当然是罗平人,年轻人踊跃回乡发展便是最好的注脚。
江畔掩不住的豆花香溢,默默讲述着这里的变迁。饭馆主人的儿子在浙江打工十余载,放弃当厨师的高薪,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守着老屋小馆干得热火朝天。“豆花、血旺、凉拌泡青菜……要吃还得提前预订,卖完就收摊。”王进笑着说,“这生意之好,算是做到‘家’了。”
吸聚人气,进而集聚商气,这就是今天的罗平古镇,绝非网红打卡的追逐点,而是实实在在的目的地,正成为宜居宜业的样板。“我们深刻感受到,要实现换挡提速,不仅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更要发动群众、服务群众。”镇党委书记姚鹏飞说。
未来
脚踏实地层层推进
期待罗平镇绽放耀眼光芒
脚踏黄码石,走在田园罗平,原本以为简简单单的节点设计,经过深入了解,才发现其间的生动故事。从入口处至观景台,每一块岁月雕琢的黄码石,都是永寿镇党员干部从别处一块块寻觅、搜罗而来。
“把工作当成事业干,把单位当成家来对待”,这是永寿镇参与罗平古镇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党员干部最爱说的一句话。
2016年,罗平古镇被列为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中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目前,正在申报四川省第四批历史文化街区。
在省、市、区的关心与支持下,2020年11月,罗平古镇升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总投资2000余万元,历时一年多,当地人不仅亲历变化,更切身享受到了整治成果。
田园罗平、文化广场、旅游公厕、乡村史馆、停车场所、临江栈道等新建设施,陆续呈现在人们眼前。“对于六街三巷的建筑,先要进行保护性修缮,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王娇露介绍,通过点点滴滴的升级改造,“唤回原来的罗平”。
只因为,罗平古镇的房屋多为木头建筑,既有已经挂牌的历史建筑,也有在我省有代表性的建筑,必须在确保房屋安全的前提下,方可实施其他项目。
2021年7月,镇党委书记姚鹏飞召集挂牌历史建筑的房屋房主,召开房屋置换动员会,涉及的16户房主全部同意置换方案。“我们把所有权在居民手里的历史建筑,通过房屋置换的形式,把所有权置换到我们名下,便于下一步的保护与开发。”姚鹏飞解释说。
下一步,永寿镇通过岷江水岸风情街、游步栈道十二桥,将古镇、水岸、田园进行串联,构建“一带、一街、三区”(一带——岷江生态滨江景观带,塑造水岸公园、江上游船、游步栈道、风情古街、夜游数码公园构成的滨江景观带;一街——非遗博物馆街区;三区——学养居发展园区、原住民活力社区、文旅融合示范区)的空间布局。古镇内部则重点发展古镇风情、非遗公园、研学中心、生态体验四大模块。
“白日千人拱手,夜来万盏明灯”,形容的便是罗平古镇曾经的繁华景象。“待到春暖花开时,欢迎大家再来罗平,一定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临江栈道上,我们凭栏远眺,任那悠悠河风拂面,眼里满是期待……
来源: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