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西方传入中国后,沿着河西走廊一路传入中原地区,这期间诞生了一座座精美的佛教石窟,不少石窟千年后依然熠熠生辉。
你或者惊艳于拜城千佛洞异域风情的飞天;你或者沉迷于莫高窟色彩斑斓的佛国壁画;你也或者惊叹于巧夺天工的云刚和龙门石窟的大佛;然而却往往忽略了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南方石刻带代表-重庆大足石刻。
为何听起来有些小众的大足石刻却早早的就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呢?在我看来原因有不少,其一它代表着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巅峰,将中国石窟艺术往后延续了400年;
其二大足石刻的石窟艺术将原本的“胡貌梵相”逐渐中国化,形成中国风格的石刻艺术;
其三大足石刻世俗化风格,大足石刻一改石窟造像的庄严,景点内不论是佛菩萨亦或是百姓造像都极其平易近人,展示了宋代社会家庭和百姓生活场景。
其中世俗化特色也是我喜欢大足石刻最重要的原因,我喜欢“富于人性的”造像带给我一种温暖感和浓浓的烟火气息。
大足宝顶山石窟景区的大佛湾内有一组名为“父母恩重经变像”的石刻,通过工匠的雕刻将中国本土经书《父母恩重经》中的文字演变成了石刻图案,一组组为我展示了结婚、怀胎、生育抚养孩子、培养读书、孩子成家等人生的一个轮回,这些极具常人的造像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宋代生活的场景,也为我们阐述了父母对子女的无上恩情以及小辈们需要孝顺的理念。
这或许就是石窟带给我的魅力,除了造像艺术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感悟,这也或者就是开窟造像本人的意愿。
如果说父母恩重经变像诠释了孝道的话,那么不远处的崖壁之上雕刻的宋代生活场景会让你更享受南宋人民的生活乐趣。
“吹笛女”“养鸡女”为你展示了南宋农村女性的贤惠之美,更为壮观的《牧牛图》用27米的崖壁展现了牧人驯牛、横笛独奏、憨然憩睡等过程,通过它不仅可以感悟到修行佛法,也领悟到了生活的态度。
像这样独树一帜的生活化石刻,在大足各大石窟内比比皆是,它们都为你展示了何为烟火气息。不过相对来说这些石刻工艺就比较一般,想要看更为精美的造像一定要关注佛菩萨造像。
可以说和北方石窟中庄严的佛造像相比,大足石刻中的佛菩萨造像整体呈现出更平易近人的状态,形态也更接近于当时普通人的形象。
尤其是从五代之后,造像风格逐渐从唐至宋过渡,北山石刻中三分之一的造像都为五代时期雕凿,248号地藏合龛中地藏菩萨既带着唐代时期的造像丰满特色,又带着一些世俗化的风格,很好地做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将中原唐代造像过渡到南方宋代造像。
在我看来大足石刻更为世俗的造像一定非观音莫属,大足境内的观音造像不但题材丰富且更接近普通的长相,在大足境内观音造像多达21种,其中北山石刻第125号窟中的数珠手观音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尊观音造像。
数珠手观音腼腆、嘴角微微上扬含颦欲笑、典雅中又带着一丝可爱,神情丰富就像是宋代民间的一名少女。
水月观音同样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大足观音造像,比起数珠手观音她多了几分庄重感,观音坐姿潇洒随意、面容怡然自得,一副自信满满的表情。
如果说数珠手观音是少女模样的话,那么水月观音一定是当时社会成熟女性的写照。
北山石刻景区中的孔雀明王造像
宝顶山景区内的柳本尊造像群
宝顶山景区内的圆觉菩萨
显然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大足石刻的美好不仅只是刚才提到的几处,像孔雀明王造像、千手观音、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十大明王、圆觉菩萨等造像艺术一同开创了“大足石刻时代”,也将中国石窟造像世俗化气息展现地淋漓尽致。(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