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友(心系远山)
济南市郊区八大名泉——新济南72名泉之六
济南市郊“八大名泉”是指:华泉、白泉、浆水泉、砚池、甘露泉、无影潭、林汲泉、斗母泉。
它们都属济南新72名泉,都在城区的所辖范围之内,但各自东西,互不联系。如按传统的“泉群”方法划分,很多都不在其中。因此,为了记述方便,把它们列为“郊区八大名泉”。
华泉
位于华山前华阳湖畔。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历代文献多有记载。清乾隆《四库全书.山东通志》载:“华泉,在城北十里华不注下。深莫测,泉甘而冽。左传鞍之战逄丑父使公下车取饮,免即此也。”
华泉,历经二千余载的沧桑岁月,曾经历过喷涌、淤塞、复涌、再淤塞的历史。自清嘉靖十九年华泉淤塞之后,其迹难寻。直至2000年12月,济南市政府决定重新修复,寻泉挖地。结果在池东、西北隅突出两泉,涌出量达每小时40立方米。现泉池东西长17.6米,南北宽10米,水深3.5米。石砌池岸,环以游览回桥。依山面湖,绿柳夹岸,成为华山景区的一大景观。
白泉
白泉,地处济南东北角的平原地带,金、明、清三代72名泉文献中都有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载:“白泉处纸坊庄北,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闷雷,多有白沙,故名”。
原来,在白泉周围还有许多小泉,当地老百姓称为“百泉”。由此,形成一片湿地,水美土肥,带来当地的鱼米之利。后来,地下水开采增加,众泉断涌,水面缩小。今年雨水大,白泉喷涌,当地百姓争相取水饮用,有时排队百米多长。
白泉,地处历城区王舍人镇纸坊村北。11月27日,我从市区乘75次公交车到达王舎人镇,然后改乘到各村的小公交529次,行驶近20分钟,过火车东站,才到达纸坊村站。下车后,已看不到什么村庄,因为这里已经开发,沿着一条宽阔笔直的公路前行,除了远处的一片高层楼房,周围一望无际的土地上野草丛生,久已抛荒。
白泉还在,纸坊村已名存实亡。
白泉,包括华泉在内,是一处离黄河不远的平原上的泉群。在其和华泉之间长9公里宽3公里的范围内,还有20余处泉水。但除了它和华泉之外,其他的我就没看到了。
甘露泉
泉水从悬崖一半隐形山洞渗出,落入秋棠池,如同滴露,清凉甘美,常年不涸。崖壁上刻“政和五年七月季德修五人就甘露泉试北苑茶”字样,故又名“试茶泉”。
甘露泉,地处济南市佛慧山景区开元寺遗址内,乘市内137路公交车可直接到达。开元寺,始建于唐代,是景区内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三面环山,松柏笼罩,异常幽静。
离甘露泉不远,开元寺遗址内,还有长生泉、古井等名泉。
对甘露泉我并不陌生,因为佛慧山就在千佛山的前面,我在爬千佛山时,有时也会爬一下佛慧山,从山上经大佛头,下去就是开元寺遗址,里面就是甘露泉。
砚泉
砚泉,地处历下区和平路东首,因所处砚池山下又状如 砚池而得名。是一个产生在特殊的年代又经过特殊的途径进入72名泉的一个特殊的泉:
1958年秋,全民炼钢,人们在此开挖铁矿,留下巨坑,不意触动泉脉,泉涌如注,形成一泓清池。池水深达20余米,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池水清澈,巨石裂岸,池壁陡峭,砚池山倒影映照。在这里仿佛开了一个历史的玩笑:钢铁没有炼成,却造就了一处特殊的景观。
上世纪八、九年代,随着城市化步伐的推进,昔日的荒山土坑变成了城市的一景。1998年2月16日,离休干部王福隆受众托,向市里申报冠名。之后,又历时5年半的时间,经市名泉评审专家调查评议,被列入新评选的济南新72名泉之中,成为唯一由群众推荐而直接入选的一处名泉。
现在,包括砚泉在内的砚池山,已成为一处山水景观公园,砚泉周围也安上了护栏。但人们则只能凭栏远眺,而不能下到湖边。问了一下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说“前几年这里每年都淹死人,因此封闭不让人进去了”。
浆水泉
浆水泉,地处历下区姚家镇浆水泉村,离市区很近,我从和平路乘49路公交车,经10站到浆水泉站下车。但好不容易在路人的指引下,沿右侧一条干沟走到山脚下找到它时,却吃了一个锁门羹。
好在井边有一碑“重修浆水泉记”,上面记载:浆水泉,自历下回龙山西麓天然洞穴石隙流出,滋萦冬润,常年不涸。相传曾有蒋姓老者居此凿山求水,感动神灵,清泉涌出。蒋、浆同音,故名,连同村名也沿用之。但不知是泉因村而名,还是村因泉而名。
浆水泉,金、明、清三代72名泉中均有记载,2004年4月又重新被评为新72名泉,并进行了整修。但为什么门上锁了呢?看一看上面写在台阶护栏和门上的字,可能就清楚了。
无影泉
无影潭,位于无影山路中段无影潭公园内,亦因无影山而得名。
无影潭,由多年掘沙而逐渐形成。以石砌岸,面积5000余平方米。水源由无影山多处岩石中涌聚而成,泉池水面标高31.80米,水深2.65米,积水面积0.5公顷。水质清澈,常年不涸。两岸垂柳依依,潭内莲藕成片,已发展成了一座城市公园。
据传说,无影潭还有一大怪,平时看到的大鱼,捕捞时就不见了。因为每隔一段时间,无影潭都要放水,并且在放水口处按上过滤网,但直到水放干也看不到大鱼,平时在里面游荡的大鱼到哪里去了呢?
在无影潭的路南面,还有一处小水潭,被称之为“小无影潭”,当地人都习惯地称之为浅水湾。
林汲泉
林汲泉,位于郊区龙洞风景区的佛峪钓鱼台东侧。这里崖高坡陡,泉水就从崖壁的石隙中渗出,流入下方的水池中。由于常年流水,石壁和水池中布满了青苔,使泉水显得格外清澈。
林汲泉,位列济南72名泉,金、明、清三代均收录其中。来到泉边,没有看到关于泉水的介绍,但在泉水的上方石壁上刻有红色隶书“林汲泉”三字,这三个字不算大,但比较清晰,后面有小字“乾隆已酉”则难以辨认。乾隆己酉是1789年,至今已200多年了。
林汲泉,藏在深山秘境之中,谷深林密,上面是峡谷的尽头佛峪瀑布,下面是建于隋代古般若寺。清代协助纪晓岚编辑《四库全书》的本地进士周永年,曾在此建林汲山房,读书著文,自号“林汲山人”。
在林汲泉同处于佛峪的,还有几处名泉,这是其中的壶嘴泉。
据说,林汲泉是济南72名泉中最难寻找的一泉。我是乘市区64路公交车,至西八公交站转乘121次公交车,到“矿村”站下车,徒步4公里到达佛峪的。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矿”村,当地人却叫做gong(音巩)村,并且连车内报站名的广播也是这么说的。
斗母泉
斗母泉,地处济南市十六里河镇斗母村。曾用名:窦姑村。据《历城县志》记载:“窦姑泉在大佛寺北顶”。
斗母泉,从青铜山的山崖岩隙中涌出,经过石雕龙头流入泉池。池长8米,宽5米,四周砌以花冈岩围栏。泉水清冽甘美,常年不涸。
泉水流出泉池后,流入前方一封闭式蓄水池。水盛时自池壁缝隙溢出,形成一天然小溪,缓缓北流。除了斗母泉,村里还有几处泉水,村民饮用,播种浇地,就靠的这些天然矿泉水。
斗母泉上面有一棵济南市最大的连根生的车梁树和刺楸,对面是古老的斗母宫。古泉、古树、古寺,构成了古村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
斗母泉村,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海拔548.7米,是济南新72名泉中海拔最高的一个。
我来时,是乘121路公交车到达斗母泉站,然后徒步5公里,才看到的。
2021.12.18于泉城济南
作者简介: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莒县人,大专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十四局党务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喜欢读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各大网络平台刊发。
编辑:奎先达坂西《青烟威文学》编辑部